约2590字。
《谈中国诗》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诗的特征。
2.掌握字词、文学常识、名言名句等基础知识。
3.学习本文语言幽默风趣的特点。
教学重点
1.基础知识积累及应用。
2.理解中国诗“富于暗示”的特点。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和深入研究,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不仅戏曲“以诗为词”,小说“有诗为证”,而且书法也要写诗,绘画也要题诗。然而,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中国诗有什么特征呢?让我们来听听玩转中西文化的魔术师——钱钟书先生的见解。(板书课题《谈中国诗》)
二、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我国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文学史家和古典文学研究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等。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在其六十余年的学术生涯中,他除了创作出大量的有非凡的思想原创性和学术开拓性的论著,在中国现代史上独树一帜,因而使得研究“钱学”成为中国现代学术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亦成为反思百年中国人文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话题。
主要作品有《管锥篇》《谈艺录》《宋诗选注》及唯一的长篇小说《围城》,另有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
1998年12月19日,在北京病逝,在翌日新华社播出的新闻通稿中出现“永垂不朽”字样。
三、简介背景
本文是一篇文艺论文,是作者根据自己于1945年12月6日在上海对美国朋友做的一篇英语演讲稿节译而成的。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源流、形式、意韵、风格以及内容等方面的比较,突出了中国诗的独特性和普遍性,为外国朋友了解中国诗打开了一扇窗。是中国较早的中西比较诗论之一。
四、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文章共有8段,思路如下:
第1段,谈“中国诗”的前提与立场。
第2段,中国诗的发展“早熟”的特色。
第3段,中国诗篇幅简短,但意味无穷。
第4、5段,中国诗的含蓄的特色和形成这一特色所用的手法。
第6段,中国诗清淡、安和的诗调。
第7、8段,中国诗内容上的特色:和外国诗大同小异。
五、重点解读
本文的说理,充满了幽默风趣,让人忍俊不禁。且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