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650字。
人生的境界
冯友兰
一、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2.认真理解文中语句的含义,并深入探究。
3.提高学生对人生的认识,讨论我们应该追求怎样的人生境界。
4.品味随笔的写作特点。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人生四种境界的内涵;
2.难点:品味文中含义丰富的语句。
三、教学时数:
一课时
四、教学步骤:
一、导语:
现代著名作家、学者林语堂先生30年代曾感慨地说:“今天我们所有的哲学都是一种远离人生的哲学,它差不多已经自认没有教导我们人生意义和生活智慧的意旨。”假如林语堂先生看到了冯友兰先生的哲学论文《人生的境界》,他会不会这样说呢?我想,他绝对再也发不出这样的感慨吧。(学生初读哲学论文,一般会为哲学的深奥玄妙而望而生畏。这样导入,可以使学生了解哲学与人生的密切关系,激发阅读兴趣,消除畏难心理)
二、简介作者:
冯友兰(1895-1990),哲学家、哲学史家。字芝生。河南唐河人。1915年入北京大学文科中国哲学门,1919年赴美留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哲学教授。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教授兼文学院院长。1947年任清华大学校务会议主席。1952年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中科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第二至四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肯定了传统儒家的价值。40年代写《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以程朱理学结合新实在论,构建其“新理学”体系。建国后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等,论著编为《三松堂全集》。
三、整体把握:
1.全文阐述了什么问题?
明确:文章论述哲学的任务。
2.作者为什么不以“哲学的任务”为题,而以“人生的境界”为题?
明确:按照作者的观点,哲学的研究对象有三部分,即自然、社会、人生,而哲学的任务则是提高人生的境界,它的崇高任务正是使人取得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以达到天地境界这一人生最高境界。哲学则是获得觉解从而提高人生境界的手段,提高人生境界是目的。另外,“哲学的任务”比较抽象、玄奥,“人生的境界”则比较具体、形象,和人们的生活联系更紧密,后者更能吸引读者,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作者所认为的哲学的任务概括地说是什么?其具体内容是什么?
提示:作者认为哲学的任务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也就是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哲学要使人觉解道德原理,从而达到道德境界。哲学要使人了解宇宙,从而达到天地境界。
4.说到人生境界,作者划分出四种,这是根据什么划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