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90字。
故都的秋
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写北京的散文,不过,它写的不是北京的冰糖葫芦,也不是北京的大碗茶,而是北京的秋。大家知道,北京现在是我们国家的首都,历史上也曾是几个朝代的都城,但是,在郁达夫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北京已经不是任何朝代的都城,也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因此,郁达夫把它叫做故都。(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首先我们要对郁达夫先生有一个简单的了解。郁达夫是同鲁迅、郭沫若同时代的著名作家。他家境贫寒,三岁丧父,曾留学日本,饱受异族的歧视。满腔热情地回到祖国,面临的却是失业和居无定所的现状。当时中国的黑暗环境与个人的不得志经历,使他思想苦闷,性格抑郁善感,这些在他的作品中都有所反映,所以人们对他的作品的评价是“唯真唯美”,在本文中我们就可以体会到郁达夫作品的真与美。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薄奠》《春风沉醉的晚上》。
三、写作背景
从1921年9月到1933年3月,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他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6年2月,离开杭州赴福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他发表大量战斗性很强的政论、短评和诗词声援抗日斗争。郁达夫能讲一口纯正的日语,曾被日军强迫任翻译七八个月之久常常同日本宪兵周旋,来保护华侨和印尼人。他取得了华侨和印尼人的信赖,,在此期间暗中保护和营救不少印尼群众和华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年50岁。他是我们迄今所知在日本侵华战争中最后一个被日寇残害的文化名人。他遇难(失踪)的时间是1945年8月29日晚,那已是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两周之后了。
四、明确目标,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提问:当秋天来到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秋天,一方面给人以丰收的感觉,田野里,各种庄稼陆续成熟了,果园里,各种果树都硕果累累,挂满枝头,天高地广,金风送爽,令人心旷神仙;另一方面也会给人带来破败、凄凉之感。西风渐紧,北雁南飞,满天枯叶纷飞,田野里,收获后,一片狼藉,没有了茂盛碧绿的景象,西北风中已夹杂着冬的寒意,让人心绪悲凉。因此,在历代写景状物的诗文中,写秋景状秋物的篇章数不胜数,名篇迭出,上至《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下至唐诗中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宋词中的“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