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520个字。
一个农村教师心中的恨与痛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初探
铜梁县维新镇初级中学校李华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民,早已抛弃了传统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抛家弃子”大量涌入城市,开拓自己崭新的天地。为了“淘金”,多数农民工,常年出门在外,甚至多年不回家。其子女或留给老人照料,或托给亲旧管护。这些被留下来的特殊“人群”,我们称之为“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是农村教师们心中的恨与痛。
一.恨其不争。
大多数留守儿童都有如下一些恶习:
1、养成教育差,自理能力弱。
2、缺乏亲情关爱,陷入情感饥荒。
3、迷恋网络游戏,沉湎青春早恋。
4、不思进取,人生理想普遍不明。
5、成绩普遍较差,性格孤僻乖张,逆反心理强,厌学情绪浓,辍学现象严重。
6、不守法纪,不务正业,拉帮结派,成立团伙,逞强称霸,犯罪倾向比例较大。
这些现象的产生,分析其具体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父母大多不在身边,年迈的祖辈大多是文盲,既没有教育的精力和体力,也缺乏教育的能力,这使得那些留守学生在监护管理上存在一个巨大的“盲区”。
2、留守儿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或经商,出于一种补偿的心理,在孩子的经济上通常都很大方慷慨,这使得部分留守学生逐渐形成了一种不思进取、自由散漫的坏习惯。
3、学校在留守儿童的管理方面,处于被动和尴尬的困境中。由于这些学生的实际监护人多为祖辈,平时缺乏与学校和老师的交流沟通;而父母又远在他乡,和学校也缺乏配合,因此根本无法实施真正意义上的“齐抓共管”。而家长对学生的衡量,也最终简化为学生的成绩单,从而不能以科学正确的态度对子女作出评价,更谈不上什么合理的指导。评价尺度和标准的不一致,导致了留守儿童呈现出不同的学习态度。
4、隔代教育和单亲教育模式,不能适应学生在新的条件下对社会发展的认知和需求。由于祖孙之间的文化背景和认知结构相差悬殊,因此他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和看法出入很大,相互之间很容易产生意识摩擦和人格冲突,甚至会导致部分学生情愿留宿校外,也不愿意回家或上学,逃避家长,躲避老师,并由此产生本不该有的厌学情绪。久而久之,极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从而迷失自我,误入歧途,甚至最终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