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对孩子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
——谈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
郭洪安
已为人之父母,已为人之良师。请问你们面对的孩子,他们的自控能力强吗?
自控能力是人健康心理品质的重要成分之一。我们要培养孩子们的自控能力。
现在,有为数不少的中小学生自控能力很差。他们的眼睛、耳朵、嘴巴、鼻子、双手和双脚都不能自控,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里,都是不守规矩的:弄东西,乱说话;坐不稳,静不下,听不进,学习差,烟酒牌,样样来,多逃课,迷网吧,常惹事,纪律差,理智差,听课失败,作业失败,考试失败,做事情失败。孩子不懂事,确实不能自制、自控、自省、自律,常犯不理智的错误。做父母的管不住,当教师的也为难。作为父母和学校教师能放弃不管吗?决不能放弃不管!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深化,探索教育教学改革,面对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面对依赖、蛮横、不懂道理、不通情理、缺乏自控能力的孩子,难教!难管!为此,许多父母、老师一筹莫展。有没有办法?我认为对孩子进行健康心理品质的养成教育,培养孩子的自控能力,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策略之一;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应当高度重视。
一、 孩子失败,耐心引导他重来,逐步培养自控能力
从引导孩子自省开始,培养自制力,让孩子思维敏捷,头脑理智。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应以人的发展为本。要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在教学中要因人而导,同时,要求家长转变观念。
有些做父母的常常抱怨说:“这孩子真糟糕,不管怎样提醒、责备,甚至打骂,总还是犯同样的错误。” “这孩子又笨,又强,调皮,懒,管不了。”一些孩子,从帮忙做家务到读书、做习题,总是一次一次失败,父母还以为是自己的教导方式不对,认为孩子缺乏这方面的能力。事实上,孩子之所会遭到相同的失败,原因之一是父母叮咛太多,甚至还会责骂几句“笨蛋”之类的话,总没有好心态帮助孩子。因为这样,有的孩子往往不听父母的;教师也常听一些家长说:“家里管不住孩子”。
试想,孩子努力做事失败了,并非有意如此,还要受到指责;这样,成人都会不愉快,何况是孩子呢!孩子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反感,同时也失去了自省的心理空间。对此,换换心态,不要数落孩子,用新的方式引导孩子去重新做,让孩子萌发新的探究欲望,自己分析失败的原因,避免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实,我们如果是处于孩子的角度问一句:“爸妈,您们给了我什么样的关怀和教育呢?”同样方式问一句:“老师,您们给了我什么样的爱护和教育呢?”作为父母、老师都应该做出回答,只有那些完全不负责任的人,对孩子、对家庭、对社会没有一点责任心的人,才逃避回答。
孩子成长的素质高低,是家长、学校和社区(社会环境)回报社会的答卷!
关于这点,教师们常用的方法是不责备孩子。例如,孩子演算数学习题后,教师检查答案和演算步骤,发现有错误,就辅导孩子重新分析、演算。如此这样,一次又一次演算,直到完全正确为止。比如在学习分数应用题时,学生往往难判断谁是单位“1”,谁是“标准量、比较量、分率”,解题规律是什么,这些问题不容易弄明白,做题当然不易做正确。教师让学生认真读题、审题 ,引导理解,独立完成;学生做完习题,就及时帮助检查,一旦发现错误,把错的地方作为问题提出来。如果是普遍存在的错,组织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如果是个别学生存在的错,则让他(她)把做这道题的思维方法、过程讲出来听,帮助他分析,迅速解决问题。这就是认真辅导学生,因材施教。当有的学生讲述着自己所做的题时,往往在自己讲述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高兴地、自觉地再将此题重新思考、重做,把问题解决了。其实孩子“重来”的过程就是他“自省”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