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基础巩固试卷
- 资源简介:
- 共21题,约7680字。粤教版必修四•第一单元•关注社会(基础巩固试卷)
说明:本试卷分为选择题和笔答题两部分,请将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笔答题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
分值:12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共同基础平台]
一、积累与运用(每小题3分,共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聪明伶俐 牡蛎 砾石 老骥伏枥
B.无人问津 矜持 筋骨 捉襟见肘
C.相互媲美 蹩脚 碾坊 互相黏结
D.滑稽幽默 缉私 谗言 岌岌可危
【解析】C(分别读为:pì、bié、niǎn、nián ;A.俐、蛎、砾、枥读音都相同; B.所有读音相同;D.稽与缉、岌读音相同)
【答案】C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时髦 诡奇 赏心悦目 沸翻盈天
B.挫折 勤俭 针砭时弊 呕心呖血
C.磨砺 泛滥 置之勿论 膏腴之地
D.掂念 辨析 条分缕析 出头露面
【解析】(A.沸反盈天;B.呕心沥血 D.惦念)
【答案】C
3、依次填入下列各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它从最高处_____,冰雪是它的前身。
②在宇宙时间的______中从来没有一个起点吗?这是科学家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③科技的进步使人们足可以_____时间的减慢,人们用两个超精密度相同的原子钟即可进行此项研究。
A、发端 消逝 证明 B、发源 消逝 证实
C、发端 流逝 证实 D、发源 流逝 证明
【解析】(“发端”是发现、创始、初现,一般用于抽象的过程、事件、思想;“发源”是指江河的起源。“消逝”指声音、时间逝去,不复存在,强调结果;“流逝”指时间的慢慢逝去,强调有个过程。“证明”是根据确定的材料说明其存在,也可用作名词;“证实”是证明其确定,比“证明”语意更深。)
【答案】C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在官场上一干就是十五年,李向廉依旧危言危行,不褪共产党员的本色。
B.下塘镇为了迎接上级扶贫检查,把邻近好几个村的羊、鸭集中到一起,以其规模效应骗取扶贫资金,这一做法令人叹为观止。
C.会议开始时气氛有些沉闷,多亏张教授抛砖引玉的一番话,大家的发言才活跃起来。
D.2002年NBA新秀状元姚明在11月15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时第一次和全美观众见面,继王治郅、巴特尔之后又一名中国篮球队员在NBA粉墨登场了。
【解析】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B项“叹为观止”是指赞叹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褒贬失当;C项“抛砖引玉”意为自己先发表的意见很肤浅,目的在于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是谦辞,语体不符;D项“粉墨登场”比喻登上政治舞台,多含讽刺意味,感情色彩不当。
【答案】A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近两年,互联网市场上一批免费上网的服务公司应运而生,他们吸收了众多的用户,向市场推出了更加优惠的服务方式。
B、中国消费者协会的药品说明书评论报告显示:在随机抽取的83份药品说明书中,有36份存有“只说不明”、“缺斤少两”的问题。
C、《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专门法律,第一次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
D、2001年2月19至20日,国际奥委会评估团官员相继抵京,从而开始了对2008年夏季奥运会申办城市全面评估的序幕。
【解析】(A项不合逻辑,应把“吸收了众多用户”和“向市场……方式”颠倒;C、项第二个分句缺宾语,在末尾应加上“地位”一词;D项“开始”与“序幕”搭配不当,应把“开始”改成“拉开”。)
【答案】B
6.填入下面横线上的最恰当的句子是
冬日的夜晚总是来得很早。我们一家人正准备歇息。我从茅房里出来,忽然看到一个陌生的黑影窜进了院子外的牛房。我惊恐地大叫一声,那贼人恐怕被抓住,穷凶极恶地抄起一把板斧朝我劈来。闻声赶来的母亲扑过去,抱住了那贼的手臂。我安然无恙了,可母亲的胳膊却被砍了两寸长的一条深深的口子。 。后来我常常想,是什么力量推动瘦弱的母亲去挡那一斧呢
A.母亲的衣袖被鲜血打湿,也湿透了我的双眼
B.我的双眼被鲜血湿透,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
C.鲜血湿透了我的双眼,也打湿了母亲的衣袖
D.鲜血打湿了母亲的衣袖,也湿透了我的双眼
【解析】(要合乎事理,先有母亲的衣袖,是因鲜血而打湿,才有我的双眼是因感动而流泪湿透的,另外还要注意句式的一致性)
【答案】D
二、阅读与鉴赏(30分)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7-10题。(12分)
在我们看来,小说总得有比较细致的艺术描写,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但在唐以前,神话、寓言不用说了,即便是历史散文,也往往只有人物性格的一刹那的闪光,只有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学意味,因而只能说是孕育着小说的因素,不能把它们径直地称为小说。同样,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除了极少数有稍许细致的艺术描写之外,大都是简单粗略的“残丛小语”。即便其人物性格有一刹那的闪光,即便其故事情节的某些片断富有文艺性,也只能算小说的雏形或嚆矢,也很难径直地称为小说。我们顶多可以把其中极少数故事称为“小说”,顶多只能说魏晋南北朝出现有极少数“粗陈梗概”的小说,不能把这些故事全都叫做“小说”。正如我们不能把神话、寓言、历史散文与小说混为一谈一样,我们也不能把“故事”和“小说”混为一谈。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作品称为“故事”是可以的,笼统地把那些志人、志怪故事称为“小说”恐怕是不大确当的。
严格说来,中国小说的正式形成是在唐代。唐以前只能算小说的萌芽阶段。唐代的传奇才是名副其实的小说。在故事情节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