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940字。
雨巷
戴望舒
一导入
北方的胡同,上海的里弄,江南的小巷,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浓厚的文化气息,尤其是江南的小巷更给人一种雪月风花,杏花春雨般梦幻浪漫的感觉,今天让我们撑一把油纸伞,一起走进戴望舒的《雨巷》,聆听潇潇春雨,来体味江南巷之美,诗之美,感受20世纪30年代知识分子的寂寞惆怅,感受他在雨巷中寄予的情感.
二作者简介
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1924年考入上海大学文学系,1925年转入震旦大学法文班,1928年发表成名作《雨巷》,1932年参加施蛰存主编《现代》杂志的创作,并成为30年代“现代派”诗人群的领袖。
《雨巷》最初发表在1928年《小说月报》上,引起很大反响,叶圣陶称《雨巷》“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年仅22岁的戴望舒也因此诗获得“雨巷诗人”的称号。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浙江金华人。中国著名的现代诗人,他的代表作还有《我用残损的手掌》,诗集《望舒诗稿》《望舒草》《我底记忆》。
三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正音:
彷徨(páng huáng) 彳亍(chì chù) 颓圮(tuí pǐ) 寂寥(jì liáo)
惆怅(chóu chàng)
2、现在请大家再放声朗诵一下这首诗歌,请注意感情和节奏的把握。
3、提问:应该用什么语调来读?
幽怨、低沉。
教师总结: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
四分析课文
(一) 意象
大家感受到了这首诗的忧愁情绪,问:这种低沉、哀怨和无奈的体验是从哪里表现出来的?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意象:意象:油纸伞、雨巷、我、丁香、姑娘、太息般的眼光、颓圮的篱墙……)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作者情感的东西。就是指那些客观的具体的事物带上了人的痕迹,烙上了人感情印记。一句话,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鉴赏时,必须先明确作者是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情的。
那么我们就具体分析一下雨巷中的意象所引发的感受:
第一个是油纸伞:这是件真实的雨具,作者并没有做过多具体的描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这样写的好处是一方面免得喧宾夺主,落俗套。另一方面又留下了雨打油伞的迷梦意境。因为油纸伞本身就具有复古、怀旧、神秘、迷蒙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