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9张。有教案,约6690个字。
《大自然的语言》说课稿
46中褚丽宏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自然的语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内容和作用:
《大自然的语言》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6课。第三单元我们学习了五篇事物说明文。进入第四单元,我们开始学习说明文的另一种类型----事理说明文。《大自然的语言》是一篇介绍物候学知识的科普文章。作者是我过著名的气象和地理学家竺可桢,文章从一年四季的物候变化谈起,形象说明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在此基础上自然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并以具体事例说明物候学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接着谈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最后则说明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引导学生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学习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积累一些阅读说明文的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2、教学目标的确立: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制定为:
⑴知识与能力目标:
积累“销声匿迹”等词语,了解相关物候知识;深入探究文本,按照要求筛选信息并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说明文的能力;理清说明顺序,探究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理的写作技巧;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认真研读文本,学生在对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运用自由朗读、揣摩比较、合作探究与交流、竞赛激励、涵泳品味等方法,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思考的过渡,这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层层深入,可以使教学体现出梯度性;同时将多媒体课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更好的为解读文本服务。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
3、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依据“多元智力理论”,既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又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我把重点、难点确立为:
⑴教学重点:
1.理清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⑵教学难点:
1.理清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并探究这样安排的好处。
2.概括物候学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要意义,筛选提示性词语,进行全面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