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24道题,约6460个字。
夷陵区实验初中2008年秋11月月考
八年级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命题人:易万成分数
第一部分汉字(10分)
1、写字:(3分)请将下面这句名言抄写在答题卷上的方格内。(注意:本题结合全卷给分)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2、识字及运用(7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和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惟妙惟肖()蹒跚()销huǐ( ) xuān榭( )
(2)你积累过与“和”有关的成语、俗语吗?请至少写出三个。(3分)
第二部分阅读(50分)
一、古诗文积累(5分)
1、《长歌行》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是
2、李白诗“两岸猿声啼不住”的声音在《三峡》一文中是这样具体描述的:
常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3、《核舟记》中雕刻家巧妙地借用苏轼《赤壁赋》《后赤壁赋》中的文句“”和“”,将它们分刻在船舱左右的小窗上。
4、《石壕吏》中官吏的残暴、老妇的悲苦形成鲜明对比的诗句是:
5、《望岳》中体现青年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二、古诗文阅读(10分)
材料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材料二: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①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②不闭商旅野宿③焉。——司马光《唐太宗论止盗》
[注释] ①[哂(shěn)]微笑。②[外户]这句是使动用法句式:使门向外开。也就是不闭门的意思。③[野宿]在郊外露宿。
6、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2分)(1)或请重法以禁之(2)安用重法邪
7、请为下列句子加四个标点,使之语意明确。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8、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2分)
(1)对“盗”的问题,群臣的看法是什么? (2)对“盗”的问题,“上”的做法是什么?
9、(1)“外户不闭,商旅野宿”使你联想到《大道之行也》中哪个句子?(1分)
(2)请写出《大道之行也》中与材料一意思相同的句子。(1分)
10、社会是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其兴与衰,好与坏,时常牵动着文人墨客——肩担道义者的心。你能说出《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点吗?(2分)
三、阅读《和之三境》,回答11——14题。(10分)
和之三境
文/屋顶上的山羊
(1)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和,一直是人们追求的一个理想主题。从“文景之治”到“康乾盛世”,是统治者追求的政通人和;从太白的扁舟到东坡的赤壁,是文人墨客追求的淡定祥和;从老庄的无为逍遥到嵇向的柳下锻铁,是隐士逸人追求的清净宁和。一个“和”字,浸染了多少帝王将相的励精图治;一个“和”字,吞吐了多少文人墨客的春愁秋叹;一个“和”字,迷醉了多少隐逸高士的青云鸿鹄!
一
(2)中国古代伟大的帝王,大多对和有着很大的向心力。像三国乱世时雄居一方的刘备,三顾茅庐而求得贤才,文治武功而睥睨北方;又如中国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的开创者康熙,除权臣,平叛乱,定边疆,著宏篇。他们如此辛劳,究竟取得了什么成果呢?蜀汉的物阜民丰,康乾的太平盛世。那么,进一步深究,他们又为什么这样做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无非是为了满足他们征服天下的欲望!从修身养性到治国平天下,他们一次次用战火熄灭战火,一次次用野蛮对抗野蛮,将战乱纷争的国土收拾得和平一统,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