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共12张,教案约5220字。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炊烟升起,带来了诗情画意。让我们的老朋友陶渊明和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园田之旅!
请大家打开书206页。
听录音,注意诗歌的读音和断句。
好,刚才大家通过录音初步感知了这首诗,现在问大家一个小问题:
请用一个动词告诉我,诗人跑到田里面干什么去了?
种豆?!看看第二句,草盛豆苗稀,豆苗都长出来了,还在种豆吗?(锄草!)
那么诗人锄草是在哪个季节呢?(众说纷纭)
A:请看第一句话,“种豆南山下”,种豆应该是在哪个季节呢?
我们都应该听到过一句谚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豆的季节在清明前后,“春雨惊春清谷天”,清明时节已经是春天的末尾了。
B:再看第二句话,“草盛豆苗稀”,草长得很茂盛,这也证明已经不是初春了,是吧。
C:再有,“夕露沾我衣”,露水是不是哪个季节都有哦?不是哦,只有在白天比较热的时候才可能有,因为到了晚上温度会稍微降低,白天的热空气遇冷,就变成了露水。
所以这个季节应该是“春末夏初”。
春末夏初的季节,诗人到田间去锄草,具体在哪儿锄草?
南山,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可不是我们重庆这个南山哦。
我们曾经学过陶渊明的哪首诗,也有这个南山啊?一起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好的,陶渊明的《饮酒诗》曾经出现过这个南山!
我们学《桃花源记》的时候知道,作者是浔阳柴桑人,也就是现在的江西九江。庐山在九江的南面,所以,诗人所说的这个“南山”应该是指现在的庐山。
诗的第一句交代了种豆地点,南山。
第二句紧接着说在南山下开荒种地,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去,豆苗当然长不起来。
这也就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三、四句,草盛豆苗稀,非锄草不可了呀!说干就干,“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兴”,就是“起”“起来”的意思;“晨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早早地起身”。 “理”,清理,清除。“荒秽”,(注意“秽”的读音),荒秽就是田中杂草。意思就是说啊,诗人一大早就起来到田里去清除杂草了,那什么时候才回去呢?好的,带月荷锄归!注意,“荷”,读四声,意思是扛着。月亮都出来了才扛着锄头回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来,作者锄草干了多久?干了一整天哦,相当有敬业精神啊!
请看第五句,“道狭草木长”,道,就是路。什么路?田间小路。但是诗歌紧承着上一句这个 “归”字,我们这条路,应该是——“归途”,回家的路!
回家的路非常狭窄,路旁草木丛生。诗人在路上行走,自然引出了第六句“夕露沾我衣”!露水沾到我的衣服上了。但是——
衣服被沾湿了有什么可惜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爱沾就沾,我心里乐意!
我们看整首诗,从开头到结尾,在结构上一脉相承,丝丝入扣,一环紧接着一环。真是自然天成,浑然一体!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把这种浑然天成的感觉读出来。“种豆南山下”——起!
好,读完全诗,是不是感觉这首诗歌特别浅显、特别通顺呢?但是,我们说,如果一首诗仅仅是文从字顺、通俗易懂的话,那肯定就不是出自陶渊明的手笔了。一代大家陶渊明,文字浅白、平淡,不假,但是平淡之中,自有它的韵味!
自古以来,我们写诗、品诗就有“推敲”的传统,大家都知道吧!好的,一个字用得妥当啊,整首诗的境界就出来了!今天,我们的同学也来“推敲”一下。看看这首诗的哪个字,最能打动你的心!可以先讨论一分钟,我请同学来告诉我。(见仁见智啊,自己说自己的看法)
1、“草盛豆苗稀”——这个“稀”确实用得很独特哦。首先,“稀”跟“盛”相对。大家想像一下:在那雾霭朦胧的南山下,诗人亲自松土、施肥、点下了一片豆子。终于,豆苗长出来了,虽然稀稀拉拉,赶不上野草那“春风吹又生”的速度。但是茂密的草丛中,能隐隐约约的看到几颗稀稀疏疏的豆苗摇曳着身姿,随风舞动,微微的透出星星点点的绿意,这,难道不像一幅淡雅而开阔的田园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