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3480字。
《雨巷》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雨巷》和《再别康桥》,都是中国现代新诗的经典之作。但高二语文教科书上只选了后者,前者仅作为课外读物,选编在《语文读本》上。“非指示性”教学的选文原则是:只要是精彩的、经典的作品,就可以拿到课堂里来;而教科书里语言不雅、意韵不深的文章,则简要地由教师介绍着上,或者干脆不上。
因此,《雨巷》这首意境朦胧、情韵悠远的好诗,准备拿到课堂里,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二不”、“四自”原则,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
笔者新一届的“非指示性”教改尝试从本学期正式开始,这是第五次。与前几次相比,预计学生会有更多自己的感悟与理解,在同学、老师、专家的感悟与理解面前,能更自信地对待自己的观点,不会盲目趋同。
本次教学流程基本按照“非指示性”教学的常规形式进行:教师激趣;学生初读文本,交流原初体验;再读文本,确定各自的学习目标;围绕目标,研读欣赏;交流研读心得;提问讨论,深化阅读;教师补充提问,并介绍自己的及专家的研读心得;学生反思,肯定优点,直面不足,并提出调整对策;教师提供课外作品,让学生比较阅读;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
每人发一张16开备用纸,边读边写,将自己的感想和体验及时记录下来。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同时培养,自信、主动、合作等心理品质也一起训练。
《语文读本》上的《雨巷》,正文前面有阅读提示,不利于“非指示性”教学,因此弃之不用,另外打印一份发给学生。
[教学流程]
一.教师激趣
现代文学时期,我们浙江大地上开满了文学的鲜花。徐志摩,这位才子诗人,已经向我们描述了他心中的康桥美景;今天,一位叫戴望舒的诗人,又将用浪漫的笔调、迷离的情怀,向我们描述他的雨巷故事。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诗人,走进《雨巷》,走近美丽的丁香姑娘。
二.自读两遍,说说原初体验
导语:请各位放开声音,自由诵读。
(学生自由诵读后)请再读一遍,然后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先在备用纸上写一写。
(学生写完后)读一篇作品,会受到情绪上的感染和精神上的影响,现在,请用一句话,说说你的体验与感受。
课后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