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460个字。
第二单元
姜水才
教材分析
本单元总体设计思路是培养学生阅读抒情文的能力,所选的散文诗,都是作者由事物激起的心灵之声。《雪》生动地描写了江南的雪景与北方的雪景,二者相比较,“朔方的雪”因体现了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因而更为作者欣赏。历史剧《雷电颂》以“生之颤动,灵之喊叫”撼动人心,它不仅是刻画屈原典型性格的最重要的一笔,也是屈原斗争精神的典型体现。《短文两篇》(《日》《月》)表现了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念。《日》中以“我愿做人间的飞蛾”,“飞向火热的日球”,显示了作者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月》中赞颂姮娥为了一个不知名的理想而放弃原有的一切,表达了自己的理想。《组歌》采用拟人化手法,借海浪、雨的形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守护者”及“奉献者”的赞美。
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寻觅春天的踪迹”,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走进生活,感受生命,在赏春、绘春、颂春、创(造)春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了解抒情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诗化的语言,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3、把握拟人、象征的写作手法。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把握作者的思路,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对部分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的品析,从而感受散文诗化语言的风格。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课文所表现出的思想感情,激起对人生、对生活美好信念的追求,以及对困难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诵读,通过对课文的语气、语调、重音、语速的把握,把课文的情感准确地表达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赏析精彩语段及关键语句,从而感受散文诗诗化语言的风格。
3、在反复阅读基础上,结合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教学设想
五篇课文都是散文诗,当然要加强诵读。要反复朗读,熟读以至成诵。有的散文诗押韵,朗读时要注意韵脚。有些散文诗节奏比较分明,就要读出节奏。总之,在熟读中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散文诗的语言比较优美,含有哲理,内蕴丰富,要指导学生注意学习课文的语言。有些名言警句不妨让学生抄下来,牢记在心。
本单元综合性学习是“寻觅春天的踪迹”,一共三项活动,学生可以根据情况选做。但口语交际和写作的活动不可缺少。
课时安排
《雪》2 《雷电颂》2 《短文两篇》2 《海燕》1《组歌》2 综合性学习4
检测及评讲3 合计16课时
6.雪
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积累本课生字词;理清作者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深入体会文章深邃、鲜明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1)体味词语色彩鲜明,饱含情感的特点。
(2)分析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价值:体味作者独立张扬的个性,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
教学重点:1、作者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深邃、鲜明的情感。
2、衬托、对比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对作者情感的把握。
教学方法:诵读、导读法、点评、议论法。
教学准备:朗读、有关阅读材料
课时:2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体味文中"雪"的意象的内涵,理解作者热爱生活、顽强战斗、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追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文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提问:你认为这句话写得怎样?
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A.重复,乏味,鲁迅堕入了"恶趣";B.产生视觉空间美;体现鲁迅"重复""韧性"的性格;诗化的语言,有蕴味,朗读起来富有音韵和谐美。
引导:这是鲁迅《野草》集中名篇《秋夜》的开头一段,诗意浓郁、寓意深远,枣树的形象表现了顽强抗击黑暗、战斗不息的精神。
二、与文本审美对话,朗读体验
(一)请学生自读课文123,找出你认为最富蕴味的句子,说出你的审美感受并试着朗读。
1、比如:
⑴.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严冬中唯有雪在与寒冷抗争,所以它孤独,它献身于战斗,是凝聚了并升华了雨的所有精神力量的精魂。以深沉崇敬的语调朗读。)
⑵.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
(江南的雪富有生命活力。以轻缓柔和的语调朗读。)
⑶.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
(洁白的世界里花儿独自开放,它是何色彩,是何形态,想像不出那冷艳的模样,但感受得到那生命的张力。以悠长的语调朗读。)
7.雷电颂
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指导学生诵读,注意语气、语调,在诵读中把握人物内心情感及性格。
2、引导学生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激发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并背诵课文前六段。体会作品第雄伟气氛和深厚的抒情意味。
教学难点:联系背景资料,深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研讨探究法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利用书籍或网络,了解屈原,了解郭沫若,了解《屈原》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接触戏剧。
2、课前初读:要求学生通读课文2-3遍,弄懂生字词,熟悉课文内容。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通过朗读体味课文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民俗导入:
每年农历端午,我们都会划龙舟、吃粽子,同学们知道为什么会有这一风俗习惯吗?为了纪念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伟人掠影:
同学们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查找有关屈原和郭沫若的资料,并制作成课件进行展示,了解屈原和郭沫若。
屈原(约前340~约前277)名平,又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传为湖北秭归人。出身贵族,曾做左徒、三闾大夫,怀王时,主张联齐抗秦,选用贤能,但受贵族排挤不见用,遭靳尚等人毁谤,被放逐于北,于是作《离骚》表明忠贞之心;顷襄王时被召回,又遭上官大夫谗言而流放至江南,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亡,怀石自沉汩罗江而死。其忌日成为后人纪念他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重要作品有《离骚》、《九章》、《天问》等,对后代文学影响极大。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全诗共二千四百多字。是一首浪漫主义作品。比喻生动,语言瑰丽,夸张大胆,诗中融入大量的神话传说及历史人物故事,使诗篇波澜起伏,千变万化,雄伟奇观。屈原创造了骚体,即“楚辞”,为后世诗人的创作开辟了无限的空间。
郭沫若,现代著名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他从抗战的现实斗争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声和时代的责任,又从往昔的历史回顾中汲取着斗争的力量与澎湃的诗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