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语文教学设计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初中教案 / 八年级下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8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9/4/7 22:34:35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93
  • 下载点数: 2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12970个字。
  第三单元
  姜水才
  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这些课文,一要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三要感受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学会缜密地思维,严谨地表达。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掌握并能运用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出现的常用词;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增加语言积累,拓展阅读范围,提高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文字;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树立环保观念,培养学生关爱自然生命的生命意识。
  教学设想
  要以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作为剖析课文内容的一把解剖刀。始终掌握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这把解剖刀,每篇课文都可以迎刃而解。要在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确定探究的课题。五篇课文难易不一,每篇课文语句的理解也难易不一,应该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共同探讨。让学生初读时,将不甚了了的语句划出来,确定共同探讨的问题之后,指引探究之路。要在单元教学的开头与结尾总述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单元教学之始,简要说明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把握科学的内容与文学的形式相结合的特点,让学生每读一篇课文都注意作者怎样用文学的形式表达科学的内容。单元教学之末,要通过综合和比较,进一步了解科学文艺作品的文体特点。经过综合与比较,可以认识共同的特点与各自的特点。比较散文、报告文学、小说,可以认识不同体裁的不同写法,比较三篇散文,又可以认识议论性、说明性、抒情性散文的不同特点。
  课时安排
  《敬畏自然》2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2        《旅鼠之迹》1
  《大雁归来》1        《喂,出来》1            检测及评讲3
  综合性学习4       合计:14课时
  11.敬畏自然
  课型:精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识记、理解本课生字词;品味文章富有意蕴的哲理性语言,提升驾驭语言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生预习,搜集资料,教师引导;抓住文章的关键句,揣摩理解本文富有哲理性语句的深刻含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道理,增进对自然的认识,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科学理性精神。
  教学重点:能够表达出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培养探究性阅读能力。
  课前准备
  学生:①预习文章,自学字词,弄清文意。
  ②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自然界与人类关系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①准备与自然、保护自然相关的图文资料。②准备有关爱护自然的名言、故事、资料等。
  教学方法:概括要点
  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课件展示三组图片:
  (一)认识自然
  课件展示:自然风光旖旎的图画。如:青草如茵,树木成林,海滩似玉,白沙如带,绿洲如茵,鸟飞长空,鱼翔浅底……等美丽的海岛风光画卷(播放轻音乐)。
  (二)认识人类
  课件展示:人类历史上取得的骄傲成绩。如:四大发明,人类登月,神州六号发射场景……
  (三)认识人类与自然
  课件展示:登山,横渡,航天航空,空气污染,森林毁灭,土地沙化,动物锐减,非典,禽流感……
  学生看后谈感受,教师给以评价:
  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母体,人是大自然创造的奇迹,人类离不开她的庇护,人类在她的怀抱中成长。然而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已渐渐破坏了自然,地球上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生态问题。人类曾宣称要征服自然,而人类遭受自然惩罚的现象也屡见不鲜,人与自然究竟是什么关系?为什么在自然母亲面前我们应当有敬畏之心?阅读本文后,也许我们会多一些理性的思考,多一份爱护大自然的责任。
  12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课型:略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图及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运用对比、探究的方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方法:想像、讨论
  教具:电脑、投影、课件。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导入:(电脑投影罗布泊简介)
  罗布泊在若羌县境东北部,曾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海拔780米,面积约2400-3000平方公里,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要冲而著称于世,古罗布泊诞生于第三纪末、第四纪初,距今已有200万年,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以上,在新构造运动影响下,湖盆地自南向北倾斜抬升,分割成几块洼地。现在罗布泊是位于北面最低、最大的一个洼地,曾经是塔里木盆地的积水中心,古代发源于天山、昆仑山和阿尔金山的流域,源源注入罗布洼地形成湖泊。
  注入罗布泊的水,主要有: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和米兰河等,同时也部分的受到齐连山冰川融水的补给,融水从东南通过勒河流入湖中。
  在投影罗布泊简介之后,投影一些图片,有罗布泊位置图、罗布泊环境图片。
  二、整体感知:
  1、第一步:识记生词并理解。
  (方法:先投影要求,然后学生互相提问理解生词,而老师不要发表意见,学会倾听就可以了。接着,投影重点词义,让学生对照理解,加深印象。)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和煦:温暖。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裸露:没有东西遮盖。
  戈壁:蒙古人称沙漠地区,这种地区尽是沙子和石块,地面上缺水,植物较少。
  沧海桑田:大海里的一颗谷粒。
  无限:辽阔无边。
  边缘:沿边的部分。
  2、第二步:师问:标题该如何理解?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