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4410字。
《山居秋暝》《登高》比较阅读课堂实录
个人简介
王洪涛,男,辽宁省抚顺市新宾高中高级教师,辽宁省骨干教师。曾获“抚顺市素质教育拔尖人才”“抚顺市红烛杯先进教师”“抚顺市‘九五’‘十五’期间科研先进个人”等称号。2004年担任国家级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子课题“清前满族文化”的主持人。在《中学语文》《语文报》等报刊发表文章多篇。教学上主张“尊重学生,尊重作品,尊重作者,做好三个统一”,注重深层次挖掘作品的内涵。
教育观点
给学生一片放飞个性的天空——个性化阅读教学散论
俄国作家鲁巴金说:“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之下,建立自己的思想。”《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目标部分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这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对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重要意义。
个性化阅读,顾名思义,也就是能读出一些有个性的东西,是与共性阅读相对的,但是再有个性的阅读也应该以文本为基础。教材中的选文,都是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结晶。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对感情的表达方式,从审美趣味到语言风格,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作者的个性总会在其作品中有所体现,教师应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不同的创作风格、不同的个性。
一、重视学生的差异
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是一个积极、主动地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阅读主体对文本中的言语,只有在自己的信息贮存中找到相似的信息模块(或图式)以后,才能进行相似匹配、相似激活,从而顺利地识别出文本中的信息。由于阅读主体大脑中贮存的相似模块各不相同,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不同的相似选择与相似匹配,进而产生见仁见智的个性化解读。如就同一首诗来说,其信息含量是相对固定的,但因不同读者头脑中所贮存的相似模块不尽相同而出现各不相同的相似选择和相似匹配,从而呈现出有差异性的读解。因此可以这样说,个性化阅读的结果,实质上是作为阅读主体的个人对阅读材料的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理解、感悟和体验,因此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强调整齐划一,课堂上只有集体行动,而无个体思考,只有老师指挥下的齐步走,而无个体的散步。我们不应要求学生从一个角度、用一种方式去阅读理解,而应在保证参考答案相对一致的情况下,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如在学习诗歌的时候,可以尝试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生或吟或读,或书或画,或思或悟。最后的作业也应丰富多彩,可以是意象分析,也可以是意境鉴赏,甚至还可以将诗改写成剧本。这种留有空白,让学生主动学习的方式,可以让他们享受到独特的快乐。
二、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在阅读教学中就是最大限度地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学生从文本中感悟到的,是他以独特的感性和经验模式参与解读获得的,他通过文本与作者的对话,极富个性色彩。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理解,教师应该抱着宽容、欣喜的心态去对待。教师若是只关注自己的教学设计,不珍视学生的奇思妙想,不允许学生拥有自己的思想和声音,就会熄灭他们智慧的火花,扼杀他们的个性和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