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共44张。内容丰富,含配套教案,约6430字。
《左忠毅公逸事》教案
邹志红
一、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思考挖掘课文内涵,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学习本文人物描写中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手法;
(三)、掌握“已”“微”等常用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和“面”、“席”、“轻”、“从”等词的用法。
(四)、学习左光斗求贤若渴的高尚情操和坚贞不屈的爱国气节。体验左、史二人爱生尊师的深厚情谊。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一)、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用法,词类活用现象和句式的特点;
(二)、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刻画人物的写法。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自主学习法
四、教学资源:教材、课件
五、课时安排:五课时
第一、二、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提问学生:《五人墓碑记》中“矫诏纷出,钩党之捕遍于天下”这句话是指什么事情说的?(明熹宗时期魏忠贤专政,假借皇帝命令杀害贤良正直的人。)“大阉之乱缙绅而不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这句话是不是说所有官员全都依附魏忠贤?(不是,也有少数官员和在野的东林党人跟魏忠贤作坚决的斗争。)师将话题导入到左光斗。
(二)时代背景介绍。
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干预政治,为祸愈演愈烈。熹宗为皇太孙时,魏忠贤导以宴游,甚得他的欢心。熹宗即位(1621年,16岁)后,魏又勾结熹宗的乳母客氏,由是得以把持朝政,自称“九千岁”。魏又亲自掌管当时的特务机关东厂(即课文中说的“下厂狱”的“厂”),动辄假借皇帝名义逮捕朝廷官员,排除异己。
天启四年(1624年)六月,左副都御史杨涟在左光斗参与下疏劾魏忠贤二十四大罪,认为“寸脔忠贤,不足尽其辜”。魏忠贤十分惶恐,泣诉于熹宗,客氏又从中委曲调停,结果杨涟反遭切责。左光斗又随后上书,劾魏忠贤三十二斩罪。俱不听。次年,魏忠贤指使党徒诬陷杨涟、左光斗,说他们接受辽东经略熊廷弼的贿赂,为他祈求减罪。七月,下杨、左等人于狱;八月,在狱中杀害了他们,决熊廷弼于市。九月,熹宗赐魏忠贤印文曰“顾命元臣”,赐客氏印文曰“钦赐奉圣夫人”。政治之黑暗,于此可见一斑。
二、检测预习情况
1、文学常识填空:
(1)、题解:从题目看,文章的内容是左光斗的故事,忠毅公是他死后由朝廷追赠的谥号。封建社会凡朝廷大臣或社会知名人士死后,根据他生前的表现和贡献朝廷给予“谥号”。“逸事”又写“轶事”或“佚事”,是为正史书所不载的事,也即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这类文章是取人物的一部分来表现人物。作者通过记述左光斗生前的两件逸事,主要表现左光斗在极其艰难困苦的情况下,还能以国事为重不计较个人生死荣辱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现他爱惜人材,具有知人善用的才能。
(2)、本文选自《方望溪先生文集》,作者是方苞(1668~1749),字凤九、灵皋,号望溪,清代散文家,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的创始人,为文讲究“义法”:“义”即“言有物”,也就是以宣扬理学道统为宗旨的思想内容。“法”即“言有序”。也就是写文章的种种法则和规矩。
2、走近人物
左光斗,字遗直,号浮丘,安徽桐城人,他生于1575年,自幼潜心读书,虽然天资不是很出众但学习异常刻苦,年青时就颇负才名,除了精通文史外,还比较留心一些经世致用之说,事关国计民生之策。因此可以说他很早就报有凌云壮志,希图救国救民。这些思想又促使他养成清正刚毅的性格。
三、初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