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960个字。
第二课时文言诗文解题法:内容探究
题型阐释
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近几年出现的探究性试题,总的来说,都表现为引导考生利用现有的材料,结合生活、社会实际,对文言诗文进行探究。对探究能力的考查,其实就是考查考生对文本的个性阅读能力。
根据命题情况来看,在题目设置上,大都采用问答题的形式,重视考生谈出自己的个性阅读,包括文言基础、阅读、表达、思维品质、思想境界等方面的能力;题型主要有主旨理解、问题探究、思想境界分析、寓含哲理探析、写作用意领悟等。
精题解析
例1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内涵丰富,请简要分析。
(2008年甘肃金昌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是一道问答题,要求考生对诗句进行探究,找出其蕴涵的人生道理。古代诗歌中许多优美诗句,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结合现实的生活,运用合理的联想和推理,赋予这些诗句以新的内涵和意义。这种题目不同于概括之类的试题,答案有一定的开放性,但一定要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境的细心体察,包含着一路珍重的殷勤祝福。
例2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问题。
罴①说
柳宗元
鹿畏貙②,畏虎,虎畏罴。罴之状,被发人立,绝有力而甚害人焉。
楚之南有猎者,能吹竹为百兽之音。寂寂③持弓矢罂火④,而即之山。为鹿鸣以感其类,伺其至,发火而射之。闻其鹿也,趋而至。其人恐,因为虎而骇之。走而虎至,愈恐,则又为罴,虎亦亡去。罴闻而求其类,至则人也,捽⑤搏⑥挽⑦裂而食之。
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注释】①罴(pí):兽名,又名马熊或人熊。②貙(chū):兽名,形状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一种虎属猛兽。③寂寂:悄悄地。④罂火:用瓶子装着火。罂,一种腹大口小的瓶子。⑤捽(zuó):揪住。⑥搏:搏击。⑦挽:拿来。
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008年浙江绍兴市中考试题)
解析:这道简答题,要求说出材料所寓含的道理。材料来自课外,首先要疏通词句,读懂全文,认真分析文章内容,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同学们首先要明白这是一篇寓言,寓言往往在篇末点明寓意,因此找到点明寓意的关键句便握住了答题的钥匙。上文的关键句即“今夫不善内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如能结合上文,准确理解此句,再将其加以引申,推及一般,则其道理便不难得出。
答案:人要立足社会,靠的是真才实学;如果一味依赖外在力量,反而会害了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