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010字。
《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
本教学设计是以学生课前查阅梁思成先生有关资料,检索、了解一些建筑学、建筑史学知识为前提的。只有在学生把握了写作背景之后,他们才能更深入地理解与把握文章的内涵。
本文是篇自读课文,教师要给学生留出充分的自读时间,只稍做点拨即可。要指导学生理清文章结构,归纳各段要点,此外,要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列举出艺术创作中重复与变化的具体例子,并体味艺术创作规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1.了解艺术创造中重复与变化的艺术规律。
2.理解本文对事物严谨、辩证的分析方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掌握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
2.训练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
(三)情感目标
1.体味作者对人类文明的热爱,对传统文化和建筑文明的钟情,引导学生品评自己周围的城市风貌,关心家乡,关注社会。
2.品味中国传统文化中音乐、绘画、建筑的含蓄之美,理解作者揭示的艺术规律。
1.课文题目含义
“千篇一律”指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千变万化”指艺术创作中的变化。“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是说在时间的持续、空间的持续或时间、空间的综合持续中,艺术创作的重复与变化。建筑是时空艺术,一个成功的建筑创作是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体。“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即指音乐、绘画、建筑创作都追求在时间持续或时间与空间综合持续中的重复与变化,即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相通的艺术规律。
2.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的辩证统一关系
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凌乱。
解决办法
1.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从各自熟悉的歌曲(音乐)或建筑中找一些实例来,具体谈谈对重复和变化的理解。
2.疏理文章结构,找出全文主旨,归纳各段要点,分析讨论课文是如何体现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的艺术原则的。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艺术创作中的重复与变化辩证规律。
二、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
从题目看,把“千篇一律”与“千变万化”这两个矛盾的词语放在一起,似乎难以理解,文章要写什么?但只要看一看副标题就可知道,文章要谈的是“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那么,“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是什么呢?这通感是否就是修辞格中的通感?认真阅读文章,答案自在其中。
2.作者及相关背景介绍
梁思成,梁启超的长子,祖籍广东新会,1901年出生于日本东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北京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第一、二、三届人大代表,三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政协常务委员等职务。1972年1月病逝于北京。他是中国当代建筑大师,建筑理论家和教育家,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主要设计者,创立了清华大学、东北大学的建筑系。梁思成在建筑理论上也有突出的建树。近几年来,他于五十年代对北京城区改造、文物保护等方面的提议和疾呼,颇受关注,令人感叹,引人深思。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达成过程
1.自读开头段落,弄清题目中的“千篇一律”和“千变成化”的含义。
[明确]“千篇一律”指的是重复,“千变万化”指的是变化。本段的意思是说,凡是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就既需要重复,又需要变化。只有重复而无变化,作品就必然单调枯燥;只有变化而无重复,就容易陷于散漫零乱。“音乐、绘画、建筑之间的通感”指的就是这些艺术创作中的重复和变化。这一段是全文的纲。
2.自读2~7自然段,概括内容要点。
[明确]这几段是说作为有持续性的艺术创作,音乐、舞蹈和绘画都是重复和变化的统一。2、3段说音乐,第4段说舞蹈,5、6、7段说绘画。音乐是一种时间持续的艺术,音乐的重复是指它的主题,变化是指它的节奏,作者举了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为例加以说明。舞蹈多是时间和空间综合持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