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19330字。
“生命体悟”写作素材
身在北大荒,你不面对自己,还面对谁?你面对的是存在,面对的是生命!有什么比一个人面对生命,更能产生强烈的震撼?
不再孤独的孤独
◆刘墉
去年十一月初,我打电话给住校的儿子,问他能不能回家过感恩节。
“我有一大堆报告,要趁这个假期赶,没办法回去了。”儿子说。
但是当一个礼拜假期只剩三天时,又接到儿子电话,说他的报告已经写完,可以回家了。
“回来才两天,又得赶回去。”我说,“你就留在学校,等圣诞节再回来吧!”
孤独使人成熟
假期结束,又接到儿子的电话。说他这三天好可怜,宿舍里的人全跑光了,只剩他一个,房间变得好大、好冷清。可是他却用这段时间,又做了不少事,也想通了许多东西,甚至对毕业之后,都有了新的计划。
他的语气好特殊,带着一种特别的激动。过去跟我打电话时的那种不耐烦完全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久别重逢的亲切。
放下电话,我想,是因为我没让他回来,使他吃惊,怕父母对他的爱减少了?还是因为好久不见,使他的思念与日俱增?抑或是由于他这几天一个人,更孤独,更想家,也变得更成熟了?
孤独使人面对天地
想起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在中国连小孩都会背的诗,竟是王维十七岁时的作品。
王维是不是也当朋友都回家过节,而自己在异乡孤独的时刻,产生了这样的情思? 如此说来,孤独不是灵感最好的催生剂吗?
也想起阮籍的诗——
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
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
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十七八岁时,我常失眠,翻来覆去睡不着。愈睡不着,愈急;愈急,愈睡不着。但是自从我读到这首诗,就豁达了。
睡不着有什么关系?睡不着就让自己醒着嘛!像阮籍一样弹弹琴、听听鸟叫、想想心事,写一首传诵千古的诗,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