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8小题,约9080字。
2009年通城县初中毕业生考前仿真考试
语文试卷(2009-5-20)
一、积累与运用(共20分)
1、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请你将用规范的楷书或者行书将“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这句话抄写在方格中(2分)
2、请结合语境,将下列成语填写在相应的横线上。(只填序号,2分)
备选成语:① 一如既往 ② 一锤定音 ③ 一诺千金 ④ 一鸣惊人
,是诚信之人永恒不变的操守; ,是坚毅之人恒久如初的风度; ,是果敢之人拨杂去冗的魄力; ,是沉潜之人磨剑十年的锋芒……
3、根据理解,活用古代诗词。(4分)
(1)、东风不与周郎便, 。(杜牧《赤壁》)
(2)、竹喧归浣女, 。 (王维《山居秋暝》)
(3)、礁石无法阻挡江水滔滔东流的豪情,冬雪不能耽搁春天翩翩而至的脚步,同样,战争、瘟疫也一样无力阻止滚滚前进的历史车轮。正所谓 , (用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诗句作答)
(4)、我们不要满足于眼前的成绩,而要放眼未来,要有“ ,
。 ”的豪情,去实现我们远大的理想。(用杜甫的诗句填空)
4、下列加点词使用不正确的是:( )(2分)
千亩黄灿灿的油菜花田姹紫嫣红,分外美丽;赏花游客络绎不绝,让村民的“绿色农家菜”也跟着火了一把。往年山村里的餐饮铺总是惨淡经营、无人问津,今年,油菜花开了,游客上门了,农家菜馆也兴旺起来。默默无闻的山区小城——黄扬“一夜成名”,变身为咸宁市郊景色宜人的一方休闲旅游乐土。
A、姹紫嫣红 B、络绎不绝 C、无人问津 D、默默无闻
5、选出下列句了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 )(2分)
A. 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几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 “学而不厌”出自《论语》(述而),常与“诲人不倦”连在一起用。
C. 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搞“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D. 两位医生吵架: 整容医生,“小心我叫你‘面目全非’。”
眼科医生,“那我就叫你们‘有眼无珠。”
6、下列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社戏》一文写了作者童年时在平桥村看戏的经历,表现了劳动人民的纯朴可爱。
B.巴金的《繁星》按时间顺序,状写了“我”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抒写了“我”热爱自然、向往美好生活的感受。
C.《三峡》作者是北魏时期的郦道元,全文动静结合,短短一百多字,却写出了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
D.《天上的街市》以民间故事为题材,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手法,寄托了作者的社会理想。
7、依据所提供的情境,把未完的话题补充完整,使语意连贯。(4分)
毕业晚会上,班长的发言刚刚开头就哽咽了,请你仿照同一句式续写两句话。
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你呢?我们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我们原想 , ;
我们原想 , 。
8、校园内有一方曾给同学们带来欢乐的池塘,现在却有各种漂浮物。为了保持池水的清净,学校准备制作一块告示牌,请你代写一句恰当的标语。(不要用“禁止”之类的词语。不超过20字。2分)
答:
二、阅读。(50分)
(一),阅读《背影》,完成9—13小题。(12分)
○1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
○2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3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因为丧事,一半因为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4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5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