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030个字。
误会式写法的几种类型
同安一中谢道鸿
在文学创作中,作家总要千方百计地给笔下的人物制造各种误会,从而使文章结构跌宕多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
全日制人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册《写出事件的波澜》单元介绍了兴波澜、生变化的一些方法,其中说到“铺陈误会”。遗憾的是,对如何铺陈误会却语焉不详,其他文章似乎也少涉及。笔者就此作些探讨,请同仁指正。
类型之一、铺陈误解
《三国演义》第四回《废汉帝陈留践位,谋董贼孟德献刀》,写曹操刺杀董卓未遂被官府通缉,一路仓皇逃命,行了三日,投奔到父亲的结拜弟兄吕伯奢家,先是听到主人的庄后有磨刀之声,接着又听到传来“缚而杀之,何如?”的话,一向多疑的曹操便以为大事不好,因而来了个先下手为强。“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之,一连杀死八口”,但“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这时曹操和陈宫二人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完全误解了主人意思,主人说的“缚而杀之”是杀猪来款待客人,并非杀客人去官府邀功请赏。陈宫颇有感叹地说:“适才误耳!”“孟德心多,误杀好人矣!”
这段文字总是让读者一惊一诧,既感受到了曹操在被官府通缉时的那种“惶惶不可终日”的心理,也见识了他“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性格特点。曹操这个人物形象之所以能够这样活生生地一下就推到读者面前,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冲击力,与小说家设计的这个误解情节是绝对分不开的。
莫泊桑的《项链》,事实上也有得益于这种写法。玛蒂尔德•路瓦栽因为想当然地认为从上层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那里借来的项链不仅是真的,而且还是价值连城的,所以才牺牲青春年华十年艰辛默默还债。是误解推动了这个悲剧故事的情节发展。
有一小小说《排队》,其文是:
街头公共女厕所因蹲位少,门前排起了队,队后却站着一位男青年,前面一位阿姨回过头来瞧了瞧男青年,用手指指长发、着裙的女人图形标志,意思是说这是女厕所,你排错了队。男青年点了点头,但仍旧排在队伍后面。
过了十几分钟,男青年排在队伍中间了。排在他后面的女青年开口了:“喂,你识字吗?这三个字是“女厕所”。男青年点了点头,但仍然排在队伍中间,无丝毫离开的意思。
就要轮到男青年进厕所了,女同志们气愤地指责男青年:“真是不要脸,天下竟然有这样的人。”
这时男青年才离开队伍,到厕所墙角扶起席地而坐的老妇人,让老人站在队伍前面。
事后人们才明白,这位老妇人是男青年的母亲,因身体不好到镇上看病,途中要上厕所,儿子为母亲代为排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