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9030字。
《庄暴见孟子》教案
孟子
门党娟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 能理解文中孟子逐步推理、正反对比阐明自己看法的方式,并能运用这种方式阐明事理;
2. 能整理本文中的重点实词意义和特殊句式;
3. 进一步了解孟子的民本思想,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培养目标:
1、掌握调控说话气氛的艺术,并把它运用到解读文章和写作文章的实践中去。
2、掌握论题提出的艺术。
思想教育目标:
1、向孟子学习爱好高雅音乐的态度。注意用高雅的音乐陶冶自己的情操。
2、学习孟子关心民生疾苦的深切情怀。
3. 了解孟子“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并能合理评价这种思想。
教学重难点:
1.“见、语、好、王”等异读词词义的辨析和“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等难句的理解;
2.对孟子谈话的艺术及其政治理想的评析。
3. 民本思想和对比手法。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
2.“引导-探究”学习法。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及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引导学生学习本文
一、导语设计: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被尊为“亚圣”。可同学们知道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是什么吗?(出示幻灯片:“孟子画像”和“孟子简介”)他晚生了100年,没能亲聆孔子的教诲,做孔子的门人,但其一生的实践及所留下的言论、学说却弥补了这个遗憾。凝聚着他思想精华的<<孟子>>不仅被列入了“四书”,成为后世文人必读的经典,更为我们展示了一场又一场波澜起伏、妙趣横生而又充满气势的唇枪舌战的精彩论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场――<< 庄暴见孟子>>。
(解说:投石击鸟,利用“孟子一生最大的遗憾”一问,激起学生急于了解孟子和阅读本文的兴趣。)
二、复习回顾:
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宣扬“仁政”、“王道”,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和孔子一样,成为封建统治者崇拜的偶像,到唐代,已将孟子和孔子并称,元明时称为“亚圣”。
《孟子》共七篇,即《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篇又都分上、下两篇。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明清科举考试八股文,题目都来自《四书》。
三、解题:本文是《梁惠王下》的第一章,可以作为一篇对话体的议论文来学习。文章先通过庄暴和孟子的问答,引出话题:“好乐何如”,然后叙述孟子就这个话题因势利导地劝说齐王要“与民同乐”。全文围绕着“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