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学习方法的培养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勤能补绌”、“贫鸟先飞”、“勤奋出天才”、“刻苦、刻苦、再刻苦”似乎只要努力,一切问题也可以解决。我们做老师的也总教育学生,要善于挤时间,见缝插针地钻时间,把握了时间,就等于把握成功。学生也把大量时间放到学习上来:早上早读,上课听课,中午午读,晚上练习。有的人努力到每天都只剩下教室、宿舍、饭堂三步曲。时间花了不少,但到考试,能取得高分的却廖廖无几,让师生深受困惑。究其原因,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学习方法的培养,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只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于是,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授之以渔”的观点,即教师在教学中要更加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就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多么精辟地见解!的确,活的方法总比死的知识有用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但在学生时期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在步入社会之后,对其终身学习和继续发展也有着深远影响,可谓受用一生!那么,如何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方法呢?我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培养。
一、 统观大局,整体把握
“运筹于帷幄,决胜于千里。” 语文学习也应如此,对所学的知识,要有整体的把握,才能站得高看得远,就不会鼠目寸光,毫无头绪。要对全初中的知识大体知道,对本册的内容有整体了解,对每个单元能作出归纳,对每篇课文内容重难点的把握,等等。如学习说明文,就要懂得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对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分类、说明语言、说明对象的特征等方面整体的把握。只有这样,老师才能教得流畅,有的放矢;学生才能学得踏实,心中有数。
二、 学会阅读
语文是个大课堂,天文地理,无不包容。这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要学会博览群书,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课外阅读,才可以扩大视野,拓宽知识面,启迪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