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8460字,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学习读本,生态课堂,实况实录。
读本阅读课——“在底层”研究课
○南京市教研活动观摩课
○主 持 人:高一(6)班 芮 雪 宋姗姗
○指导教师:张小兵
○时 间:2009年2月26日
○课堂流程:
主持(宋):请大家一起阅读专题导读文字,本专题共四篇文章,第一篇是契诃夫的《苦恼》,第二篇是流沙河的《锯齿啮痕录(节选)》,第三篇是高尔泰的《沙枣》,第四篇是张中行的《汪大娘》。这几篇文章或为小说,或为回忆性记叙文,或为评传体叙事散文,各具特色,但又有着两个共同点:都讲述了底层社会人物的命运;都是叙事体文章。从同学们读书卡片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同学是从叙事这个角度来阅读和鉴赏这个专题的文章的,下面我们就以《苦恼》为重点,辐射其他三篇,兼顾必修三“底层的光辉”,来进行研究阅读。
主持(芮):阅读鉴赏有一个基本原则:知人论世。契诃夫小说《苦恼》的背景:当时正处于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之下,亚历山大二世被刺杀之后,亚历山大三世变本加厉地镇压革命,国内窒息的政治空气使得许多人变得冷漠、麻木、庸俗,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更是如此。契诃夫以深广的忧虑投入到写作中去,《苦恼》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我们了解到同学们的阅读卡片中有着许多精彩的语段评析,下面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己的观点。
主持(宋):评点对象可以是一段文字,或者一个句子,甚至也可以是一个字或词。
主持(芮):给个面子吧。
(学生笑)
杨涵洲:我评点的是小说中车夫姚纳的几次“笑”:第43小节的“苦笑”,第25小节“嘻嘻地笑”。这些笑是无奈而接近于麻木,苦涩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社会的缩影。从35小节中我们可以看出,其实它们并没有真正理解“苦恼”的根源。姚纳的要求真的很低,他只是想找个人倾诉一下儿子死的情况,但是人们并没有给他这个机会。契诃夫通过姚纳的笑,看似轻松幽默的语言,还有老爷们的“快活”,反衬了姚纳内心世界的极端悲苦。这让我想起了必修二中《一个人的遭遇》,肖洛霍夫也是这样以苦涩的幽默写出了主人翁无尽的悲伤。
主持(芮):我们可以看出“笑”是一个细节描写,以小见大地展示了整个社会背景,并由此生发出人们对此的思考。
张 啸:我评点的是第1小节中对车夫姚纳和他的那匹马的描写文字。这段描写是对雪中人和马的静态肖像描写,描写细腻逼真、形神兼备,写出了人和马艰难的处境,还有姚纳木然、麻木、失神的痛苦状态。值得注意的是,在描写人和马的时候文中多处加以对应,如姚纳“周身雪白,一动不动”,马“周身白,一动不动”。这样写暗示了人和马的共同的悲惨处境,同时也为下文埋下了伏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说结尾姚纳倾诉的对象是竟然也只能是马!
(鼓掌)
主持(芮):谢谢你的发言。你抓住了小说的两个叙事特点,一是首尾呼应,一是人和马的对应。而由此展现出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这是一个社会的扭曲变形。我也很喜欢第1小节,其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他在赶车座位上坐着,一动也不动,身子往前伛着,伛到了活人的身子所能伛到的最大限度。”这完全是对人的一种变形的描写,最现实的变形展示的是苦难对人身心造成的巨大创伤和扭曲。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卡夫卡的《变形记》,主人公在单调、乏味、压抑、孤独中由人变成了甲壳虫。虽然说卡夫卡的变形描写近似于科幻,而契诃夫是对现实变形的描摹,但二者同样体现了苦难对人的身心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