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750字。
《永远的校园》教学设计
(谢冕)
一、复习旧课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刚来到我们的学校学习,我想问一下,我们的新学校感觉怎么样?在你们的印象中,我们学校的状况如何?诸如环境、设备、教学等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校园面积小、拥挤、美丽、清净、明亮、宽敞、和善(的老师)等等。(板书同学回答)
很好,大家都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我们来看一下同学们的回答。同学们说到的这些印象都是比较表面化的,如风景优美、绿树葱茏等等。有没有同学可以说出我们学校的校园精神是什么?她的本质内涵是什么?(稍停顿)大家可能因为刚到我们学校不久,接触到的东西来不多,所以回答不出来。那么我们就来看一位在自己学校里一待就是半个世纪的老人,在他眼里,他的母校——北京大学留给他怎样的印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谢冕的《永远的校园》。
三、讲授新课
(一)背景资料
1、作者介绍:谢冕,中国当代文艺批评家、诗人,北大文学院当代文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文学研究所所长,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自他大学毕业以后,就一直在北大任教,一待就是50多年。
2、有没有同学知道北大的历史由来?
北大,全称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成立于1898年12月,是清末戊戌变法、维新运动的产物。1912年5月,改称北京大学。严复是第一任校长。
北京大学也是“五•四”运动的发祥地,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在“五•四”运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锋作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核心人物,如胡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都曾在北大任教。后来为了纪念“五•四”运动,继承“五•四”精神,北大就将“5•4”定为校庆日。
(二)课文研读
1、整体感知:请同学们快速阅读一下课文,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作者在文中多次强调的一个关键词是什么?还有哪几个词你发现它出现的频率很高。(不要求去数,凭感觉说出即可)
——永远,种子、燕园……
(2)作者在文中有没有介绍校园风光,是否单纯介绍校园风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有,前五个自然段。但不是单纯介绍,从第7自然段开始写的是精神上的校园。
板书:空间物质层面的北大校园
“历史的和精神的存在”的抽象的校园(重点)
(3)第6自然段在文章中的作用如何?
——着重针对第6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我同样拥有精神上的一座校园”所起到的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具体的校园走向了抽象的校园。
2、品读课文
(1)作者在前5个自然段写了什么?校园在他眼中是怎样一个概念?
——写了谢冕对北大美丽景色的真实感受。在文中主要是表层的概念,在他眼里北大校园是既具体又抽象的。
(2)找出你喜欢的描写燕园景物的句子
——湖光塔影和青春的憧憬联系在一起,益发充满了诗意的情趣。
——燕园其实不大,未名不过一勺水。水边一塔,并不可登;水中一岛,绕岛仅可百余步;另有楼台百十座,仅此而已。
¬¬——从未名湖曲折向西,有荷塘垂柳、江南烟景,从镜春园进入郎润园,从成府小街东迤,入燕东园林荫曲径,以燕园为中心向四面放射性扩张,那里有诸多这样的道路。
(3)校园里除了景物之外,还必须有(人),那又是哪些人呢?(老师、同学)这些老师与同学在作者的记忆里是怎样的?
——燕园记忆:师长各具风采治学严谨
同学存在差异友谊真醇
氛围切磋知识进军科学
(4)有着这样一群师长与同学,又有美丽的燕园风光,那,这就该是永远的校园吧。不,不单指这些,那什么叫永远?永远指的是什么呢?
——永远是指时间长久,没有终止。如,先烈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它指的精神的延续和不灭。
(5)为什么北大精神才是永远的?作者在7—15自然段谈到了哪些抽象的校园精神?
①具有向习惯思维和因袭势力的抗争精神——敏感锐气;
②不单纯、富有个性——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合成、朝朝夕夕的弦诵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合成、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合成);
③校园里有一种特殊的气氛:机智、聪慧;洒脱、充满活力;
④民主与科学:北大的精神支柱(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独立思想、先于天下的严峻思考,耿介不阿的人格操守,勇锐的抗争精神)。
⑤北大学子代代传承,使北大精神成为永远。
⑥北大魂与中国魂共生与永存。
北大的灵魂(社会精英意识、被选择的庄严感、献身精神和使命感)中国魂
(三)讨论:课后练习一,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