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也谈古典诗歌的“含蓄美”
(江苏省兴化中学 王广清 邮编:225700)
“凡作人贵直,而作诗贵曲”(《小仓山房文集》),古代诗人深得含蓄婉曲之妙,我们在阅读时应当反复咀嚼,品出这“言外之味,弦外之响”(《人间词话》)。2004年高考不少省在自主命题时正是从这一角度来设题考查的。如江苏卷第16题提供的鉴赏材料是唐代柳中庸的边塞诗《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 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考题是: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本诗抒写了征人在边塞久戍,感到痛苦不堪,面对着荒凉的环境更是心生怨苦,表现了诗人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谴责;但是诗中只是客观地记录征人岁岁朝朝频繁调动、时时刻刻备战征战的生活情况,描绘边地荒凉、单调、寒苦的景象,而征人深深的怨情已寓于其中。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隐含“怨情”,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答案可表述为: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气候酷寒,怨景色单调。
一般而言,“含蓄之美”在诗词中的体现大致有以下七种情形:
一、寄情于景,意在言外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金陵野录》),古诗词中不乏这类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佳作。如王之焕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首句展示了恢弘壮阔的风光,堪为千古绝唱。次句写高山反衬下的孤城,折射出戍关将士处境的孤危。第三、四句引入羌笛之声,并托“笛”寄情,委婉含蓄,耐人寻味,明写边远苦寒,暗含着无限乡思离情,可谓“语绝而意不绝”(《姜斋诗话》)。再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第16题以五代诗人欧阳炯的《江城子》词为鉴赏材料,词曰:“晚日金陵异草平,落霞明,水无情。六代繁华,暗逐逝波声。空有姑苏台上月,如西子镜照江城。”命题者要求考生结合全诗赏析本词是如何暗寓历史沧桑的。词中的姑苏台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长夜作乐之地,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词中“水无情”明写落日余辉中金陵城外长江浩荡东去的景色,暗指六朝帝王被历史无情地淘汰,他们荒淫豪奢的生活一去不复返。“空有”句明写六朝繁华已去,只剩月亮高挂,暗寓警示后人不要重蹈历史覆辙之意。词人化景物为情思,暗寓历史沧桑。
二、妙用双关,余味隽永
有些诗巧用双关、象征等手法来写,托物起兴,更为别致。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清纯又极富形象性。“春来发几枝”,寄语设问,饶有情趣,读来倍倍觉亲切。“愿君多采撷”,仍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示友人珍重友谊,用语诚恳动人。“此物最相思”,既切“相思子”之名,又合相思之情,妙用双关,加上这“最”字更显含蓄深婉。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三、一唱三叹,语少意足
古人作诗讲究含蓄,力求“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往往一唱三叹,余味不尽。在寥寥数句中,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客观描写中包孕着丰富的意蕴。如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这是一幅黯淡而凄凉的图画。首句明写地点,次句暗写环境、时间,特定的氛围为下文特定人物的出场作了铺垫。“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此二句交待人物,写她们正闲坐谈论天宝遗事。看似冷静的字里行间其实隐藏着深情:美丽的宫女由于长期被子幽避在这冷落的古行宫中,成天寂寞无聊地对着宫花出神,花开花落,年复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