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80后”写作——青春的躁动还是青春的搏击
- 资源简介:
- “80后”写作:青春的躁动还是青春的搏击
[引言]
“80后”作家在上个世纪末现身文坛,进入本世纪以后,新作层出不穷,新人不断涌现,在文坛内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他们中的韩寒的《三重门》、《零下一度》,郭敬明的《幻城》、《梦里花落知多少》销量都超过了百万册;张悦然等人也以《葵花走失在1890》等作品赢得了年轻读者的喜爱;而李傻傻的长篇小说《红ⅹ》第一版就印了20万册。北京开卷图书市场研究所搞了一个各个门类图书在市场所占份额的调查,以“80后”为主体的青春文学图书,约占据整个文学图书市场的10%,这个数目是相当惊人的。因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在图书市场上所占份额,也就在10%左右,这等于是说“80后”与现当代作家在目前图书市场的占有率上,是平分秋色,不相上下的。他们从个体书写到集体亮相,都呈现出以青春伤痕与狂妄为基点,以低龄化写作为卖点,以媒体包装、商业炒作为支点的特点。对于受众如此之多、影响如此之大的写作群体,怎能熟视无睹,不予关注?
[穷原竟委]——来自现象背后的思考
[材料一]
“80后”文学的命名
不必讳言,美国《时代》周刊对“80后”的命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此后“80后”不但成为圈内圈外的焦点,而且成为一个正式取代其他称呼被广泛使用的命名。
2004年2月2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的照片上了《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成为第一个登陆该杂志封面的中国作家。同期杂志还把春树与另一位1980年代出生的写手韩寒称做中国“80后”的代表。这一明确命名与定位,引起人们对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文学写手(简称“80后”)以及他们的写作行为与作品的关注,关注迅速地从网络、从圈子上升至读书界、文学界。
“80后”作家是以写作者的出生时间(1980—1989年)来集体命名的一个文学写作群体,是被符号化的、约定俗成的一种称谓,不是一个有统一思潮的文学流派,没有统一的创作理念和相应的组织模式,更主要是一个时间上的代群表达法,是一个便于文学研究和批评的命名策略。
“80后”这一命名自产生之日起便充满着浓厚的商业意味,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是市场策划的产物。随着“新概念作文大赛”在青少年群体当中产生了巨大影响,出版商洞悉了其中的市场机会,于是推出了以韩寒等人为首的少年作家,并取得非凡成功。而这一群体,一开始就被戴上了“80后”作家的文学桂冠。评论家张柠认为,“‘80后’概念纯粹是商业化的结果,其有效性在于传播和记忆,符合商业社会简单快捷的原则。”
现在对于“80后”这个命名,一方面,一些名气比较大的“80后”作家已经不屑于借助这一概念再炒作自己,而且不愿意与那些初出茅庐的“80后”写手为伍,于是开始否认这一概念;另一方面,受商业利益的驱使,“80后”写作已经越来越泛滥,不少本身写作水平一般的写手也来凑“80后”这个热闹,导致了这一概念的贬值。
(摘自《当代文坛》2008年1期作者:邵茹波宋明欣)
[材料二]
“80后”作家崛起的原因
“80后”作家的崛起并不仅仅因为他们的作品有吸引力,他们的个人魅力巨大,细细分析,大体有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原因是“新概念作文大赛”推出了一批又一批的文学写手。这个比赛既可以满足中学生文学写作的愿望,而且获奖之后又可以拥有一定的成就感,并且在第一、二届比赛的时候,得第一名上名牌大学是免试的,这几个方面对参赛者的促动和诱惑都很大。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都是“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获得者,所以可以说“新概念作文大赛”是许多“80后”作家得以涌现出来的助推火箭。
而“新概念作文大赛”的主办方《萌芽》杂志社也获得了直接利益,发行量大大增加,品牌价值得以提升。可以说,《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