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人生——谈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十八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论文集粹 / 其他论文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4/8/8 19:06:00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506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提要:   《十八春》是张爱玲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眼光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开始转向关注人所处的环境,着力表现环境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压迫,突出人的渺小,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到外在力量的强大而屈服于现实环境,是一种积极策略,然而作者不能不透出人生无可奈何的悲哀。

关键词: 张爱玲  环境  外在力量  压迫   无奈



以23岁红透影坛的明星不少,而以23岁轰动文坛的作家则少之又少,张爱玲就是这么一位轰动了整个文坛的“奇女子”。
张爱玲的“奇”,不仅“奇”在她的孤僻傲世、身世经历,更“奇”在这位年轻的女作家笔下的震撼人心充满悲剧意味的荒凉世界。
要走进张爱玲的小说世界,理解她何以以23岁的年轻写出人生的无奈与悲凉,我们不得不先了解她的身世经历。

身 世 经 历
张爱玲的祖父张佩纶是清朝的大臣,曾外祖父是李鸿章,家世显赫,只是生不逢时,她只搭上了“贵族”的末班车,家道末落,历史的车轮碾过了轰轰烈烈的张佩纶、曾外祖父李鸿章,贵族的家世,给她留下的只是无限的伤感失落和末世贵族的浮浪子弟——她的父亲,她的父亲无爱心,亦无责任心,有旧式的文化教养,也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养姨太太、赌博、逛妓院、吸鸦片。张爱玲曾因与父亲的姨太太不和而被父亲殴打,并被父亲囚禁在一间小黑屋中达半年之久。母亲是位新女性,追求自由独立,与封建堕落的父亲之间的关系如冰炭难容,母亲决意离开父亲抛下家庭出洋以追求自己的理想时,痛哭了一场,在张爱玲的记忆中,母亲扑在竹床上痛哭的场面犹为清晰:
我母亲和我姑姑一同出洋去,上船的那天她伏在竹床上痛哭,绿衣绿裙上面钉有抽搐发光的小片子。佣人几次来催说已经到了时候了,她像是没听见,他们不敢开口了,把我推上前去,叫我说:“婶婶,时候不早了。”(我算是过继给另一房的)她不理我,只是哭。她睡在那里,像船舱的玻璃上反映的海,绿色的小薄片,然而有海洋的无穷无尽的悲恸。①
母亲为她的离去悲恸 ,而为了自己的理想,她却又不得不选择离去,这是母亲在自己的自由和家庭的和满中痛苦的选择,为了理想,母亲选择出洋,之后与父亲离婚,得到了自由,但失去那份“不自由”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在张爱玲小小的心灵里,已懵懂地觉察到选择的痛苦,人生的无奈,张爱玲逃离了父亲后,怀抱一线希望投奔母亲,然而,母亲是很清高很理性的人,她也走不进母亲的情感。失去了父母的爱,被家庭所放逐,张爱玲在精神上却没有获得自由,更可悲的还在于:在感情上,父母抛弃了她,而整个家族的背景氛围又紧紧地裹住了她,但是这个家族已经被前进了的历史所抛弃,张爱玲就随之一起失落于时代了。她晚年写的《对照记》中坦言了对家世的情感:
我没赶上看见他们,所以跟他们的关系仅只属于彼此,一种沉默的无条件的支持,看似无用,无效,却是我最需要的。他们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爱他们。
她依恋自己的祖先,依恋不可复返的“贵族”,显赫的家族虽已没落,然而“遗少”仍迷恋过去,怀旧与没落的情调一直浸润着张爱玲的心。
“家世”是客观存在的,而张爱玲毕竟是出生在“五四”之后,并且就读于教会学校,整个社会文化环境对她的熏染也发生着重要作用,她西方化色彩很浓的母亲像一个遥远的梦在诱惑着她。在自己生活道路的选择上,张爱玲追求一条独立自由的职业妇女的路,由此,张爱玲不甘心于与旧的家族一起沉落,又流连忘返,走不出旧营垒,斩不断或者说不愿斩断和它千丝万缕的精神联系,这是她内心感情的深刻矛盾。过去的尽管过去了,然而后代不能忘怀,这是因为作家在现实生活中的失落,无奈。张爱玲“从小被视为天才,除了发展我的天才外别无生存的目标,……除了天才梦一无所有”②,“在现实的社会里,等于一个废物”③,张爱玲精通音乐、舞蹈、绘画、服饰、戏剧,而对现实生活的一切束手无策,于是,“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张爱玲对现实的生活是恐惧的无奈的。

时代的失落感、无爱的家庭与现实生活的无奈感使张爱玲抓住人生安稳的一面,认可这种真实的东西,世俗的快乐。然而人生的安稳毕竟不同于人生的飞扬,飞扬的斗争,多的是主动和进取,安稳是和谐,难免要隐忍和退让,抓住安稳也要付出身心的代价。张爱玲是个清醒的现实主义者,为了现实的安稳而牺牲理想,放弃飞扬,她不能不感到无可言说的悲哀、无奈。所以,在《自己的文章》中,张爱玲写到“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④,张爱玲笔下的人物“全是些不彻底的人物,他们不是英雄,他们可是这时代的广大的负荷者。因为他们虽然不彻底,但究竟是认真的,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他们是时代的负荷者,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因为“比起外界的力量,我们人是多么小,多么小!”⑤人是无可奈何的。
由于出身经历与审美偏好,张爱玲的小说世界以苍凉为基调,前期作品以挖掘人性的“恶”写出人生的苍凉无奈,而后期作品大多以外在力量的强大写出人生的无奈苍凉。《十八春》被认为是张爱玲前后期创作的分水岭,小说写以曼桢和世钧为中心的几对男女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表现出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无奈感。在这部小说中,作者的眼光从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开始转向关注人所处的环境,着力表现环境等外在力量对人的压迫,由此突出人的渺小、无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认识到外在力量的强大而屈服于现实环境,或许是一种积极策略,然而作家却因此不能不透出无可奈何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

推荐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