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700字。
水 乡 社 戏
文豪鲁迅对孩提时代看过的故乡社戏始终未能忘怀,称赞备至。鲁迅先后写了小说《社戏》、散文《无常》和杂文《女吊》等作品,对社戏有过动人的描绘和精辟的论述。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文人写下多少吟咏和描绘社戏的诗文。
绍兴的水乡戏台,大都构筑在土地庙之类寺庙前的河上,故称"河台"、"万年台"。东安、任家桥、凤仪、东周、宾舍等地的古戏台迄今犹存。清代童谦孟写有一首竹枝词,描写当年看社戏的盛况:"岳神赛罢赛都神,演出河台戏曲新,两岸灯笼孟育管,水中照见往来人"。鲁迅在《社戏》中说,外国人以为中国戏的"大敲,大叫,大跳",不适于剧场演出,但若在野上演出,"远远地看起来",却"自有他的风致"。《龙虎斗》、《游园吊打》是很能体现绍剧特色的戏,历来为绍兴观众所拍手称快,叫好。鲁迅把这两出戏写进《阿Q正传》、《社戏》等著名小说里,均不是他信手拈来之笔,而是充分反映了它们的人民性。连自己的姓名也写不出,甚至连圆圈都画不圆的阿Q在临刑前游街时,居然还要哼几句"手执钢鞭将你打",足以说明社戏受到绍兴人民的普遍欢迎了。鲁迅再用他的如椽之笔,以优美抒情的笔调追述儿少年代观社戏的美好回忆,一派诗情画意,引人入胜,更激起了人们对社戏的眷恋和怀念。
时过境迁,水乡社戏在传承,在发展。现在的水乡社戏以鲁迅笔下的绍兴社戏为主要形式,重现绍兴演社戏、看社戏的民俗风情和越地戏曲特色,将原始社戏风貌和现代表演艺术有机结合,定能赢得无数观众的喝彩。
之二 —— 鉴 水 乌 篷
沿着长长古纤道,坐乌篷船游鉴湖徜徉在轻缎似的湖面上,船移岸动,草绿花红,长橹出水,柳丝摇风,只见远山黛影,近岸绿萍,烟雾迷蒙,岚气氤氲,心驰天外,人在画中。坐在船底席上,手搁船舷,泼水嬉戏,岸边水草,几与眼鼻相近,小船晃悠悠起伏颠簸在浪谷波峰,那天,那山,那云,和自己的身心一样俯仰漾动,陶陶然,醉醺醺…….
乌篷船两头尖翘,船舱覆盖半圆形船篷。篷用竹片编成,中夹竹箬上涂桐油黑漆,绍兴方言称黑为"乌",故称"乌篷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