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分04秒。
贺新郎
辛弃疾
把酒长亭说。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何处飞来林间鹊,蹙踏松梢残雪。要破帽、多添华发。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两三雁,也萧瑟。佳人重约还轻别。怅清江、天寒不渡,水深冰合。
路断车轮生四角,此地行人销骨。问谁使,君来愁绝?铸就而今相思错,料当初、费尽人间铁。长夜笛,莫吹裂。
淳熙十五年(1188),辛弃疾被劾罢官后闲居带湖已经整整七个年头了。这年冬天,志同道合声气相应的好友陈亮自浙江东阳远道来访,
相聚十日。别后,情犹未了,旋即有此词之作。其词前小序云:“陈同父自东阳来过余,留十日,与之同游鹅湖,且会朱晦庵于紫溪,不至,
飘然东归。既别之明日,余意中殊恋恋,复欲追路,至鹭鹚林,则雪深泥滑,不得前矣。独饮方村,怅然久之,颇恨挽留之不遂也。夜半投宿
吴氏泉湖四望楼,闻邻笛悲甚,为赋《乳燕飞》(按,即《贺新郎》)以见意。又五日,同父书来索词,心所同然者如此,可发千里一笑。”
词首句倏忽而来,嘎然而止,长亭如何话别一句未说,即转入对陈亮的赞颂:“看渊明、风流酷似,卧龙诸葛”。陶渊明生活于社会黑暗的
东晋王朝,青年时代,他“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杂诗》)。后辞官,“躬耕自资”,安贫乐道,以至终老。诸葛亮“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立下了丰功伟业。而陈亮则是“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宋史》卷四百三十六《陈亮传》)
的文武之才。故破题即以“渊明”、“诸葛”代指陈亮。接骤转,始述送别时“把酒长亭”的景色。。“何处飞来”三句为近景:瑞雪纷纷,
鹊踏松枝,雪落破帽,犹如添得白发几许!“何处飞来”,有惊怪意,接以形象鲜明的描写,并由此生出感喟来。“剩水残山”四句写望中
之远景:山水为雪淹盖,了无生气,只有耐寒的几枝疏梅,两三只征雁点缀在寒凝雪封的天地间,虽然冷落凄凉,却也给人间多少增添几分
风光。其实,这里重要不在写实,而隐隐透露出它的象征意义:宋室偏安一隅,山河破碎;以疏梅喻爱国之士勉撑危局,不过毕竟仍使人感
到萧瑟凄凉呵!蒋兆兰云:“词宜融情入景,或即景抒情,方有韵味。若舍景言情,正恐粗浅直白,了无蕴藉,索然意尽耳”(《词说》)。
正由于诗人没有径直言情,而融情于景物之中,性情既露,景色亦真,与“缀枯树以新花,被偶人以衮服”(田同之《西圃词说》)的毫无
生趣之作迥异,此真善于写景者也。
下片写别后难舍之情,即《序》“既别”之后一段文字。“佳人重约还轻别”。友人走矣。“佳人”,比兴之词,含义就所指对象而异,
此喻贤者或有才干的人。因为“重约”而得以相见;言“轻别”,更见作者对“别易会难”的深厚友谊。接着意描绘“追路”的艰辛。天寒
水深,江面结冰,难以通航。地上雪深泥滑,路已断,令人黯然神伤。“车轮生四角”,喻无法前行。唐人陆龟蒙《古意》:“君心莫淡薄,
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销骨”,销魂,形容极度的悲伤、愁苦。孟郊《答韩愈、李观别因献张徐州》诗:“富别愁在
颜,贫别愁销骨。”“问谁”句虚拟一问,实是自问,责在自己,更见情深。“铸就而今相思错”。“错”,错刀。据《资治通鉴》卷二
百六十五记载:唐哀帝天祐三年(906),魏州节度使罗绍威为应付军内矛盾,借来朱全忠军队,但为供应朱军,历年积蓄用之一空,军力
自此衰弱,因之悔而叹曰:“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在这里,“错”字语意双关,既指错刀,也指错误。以此愈见别后想念
之深。联系前几句,正如俞陛云所云:“言车轮生角,自古伤离,孰使君来,铸此相思大错。铸错语而用诸相思,句新而情更挚”(《唐五
代两宋词选释》)。从“当初费尽人间铁”,“铸就而今相思错”诸句看,似指南宋偏安以来,一味屈膝求和,才有今日的国势衰微。结句
“长夜笛,莫吹裂,”据《太平广记》载:唐代著名笛师李謩曾于宴会上识一名独孤生的人,很会吹笛。李送过长笛给他吹奏。他说此笛
至“入破”(曲名)必裂。后果如此。用此故实,极言笛声之悲,而尤见思友之切。六年后(1194),陈亮去世,辛弃疾《祭陈同父文》
曰:“而今而后,欲与同父憩鹅湖之清阴,酌瓢泉而饮,长歌相答,极论世事,可复得耶”?“鹅湖之会”,千百年来成为文坛佳话,
流转人间,这可能是两位志同道合的朋友所始料不及的吧。(艾治平)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 体裁:【词】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点秋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注释】
该词是作者失意闲居信州时所作,无前人沙场征战之苦,而有沙场征战的热烈。词中通过创造雄奇的意境,
抒发了杀敌报国、恢复祖国山河、建立功名的壮怀。结句抒发壮志不酬的悲愤心情。
[创作背景]这首词约作于1188年。当时辛弃疾被免官闲居江西带湖。布衣陈亮「为人才气超迈,喜谈兵,
议论风生,下笔数千言立就。」辛、陈两人才气相若,抱负相同,都是力主抗金复国的志士,慷慨悲歌的
词人。1188年,辛、陈鹅湖之会议论抗金大事,一时传为词坛佳话。这首词写于鹅湖之会分手之后。
[内容评析]满怀家国之愁,壮志未酬的词人在友人纵谈离去之后,借酒浇愁愁更愁,他拨亮油灯,抽出宝剑,
醉眼朦胧中,恍惚回到当年战斗的情境。嘹亮的号角吹遍了「连营」,广阔的土地上,战士们正在分食大块的
烤肉。此时鼓瑟齐鸣,反映边塞生活的军乐雄壮震天。原来战士们正在沙场点兵!在词人的笔下,看似信手拈
来的点兵场面,火热的战斗激情却自然喷涌而出。一个「连」字,透出声势之豪壮,军容之整肃。「八百里」、
「五十弦」佳对天成,与「吹角连营」相辅相成,营造了雄浑阔大的意境。
下片以两个特写镜头开始:骏马飞快,箭如霹雳,惊心动魄。马与箭两个具典型意义的事物,以色彩鲜明的词语,
写得历历如画。这一切都是为了「了却」洗雪国耻,恢复中原的「天下事」,是为了施展雄才大略,赢得为国家
建功立业的「生前身后名」!读到此,有声有色,酣畅淋漓的点兵场面,斩将擎旗的英雄战士,「了却君王天下
事」的赤胆忠心,无一不跃然纸上,然而一个陡转——「可怜白发生」!一下从理想的高峰跌入了现实的深渊。
全词至此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思绪。
这首词基调雄壮高昂,真不愧为「壮词」。而结句的悲壮低徊,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更令人感慨与寻思。词的
结构上也不同于一般词作,上下片语义连贯,过片不分,直到最后一句突然一个顿挫,读来波澜起伏,跌宕有致,
实为辛弃疾「沉郁顿挫」的典型之作。
[难词注释]①陈同甫:陈亮(1143-1194),字同甫,辛弃疾的好友。富有才华,坚持抗金,终生未仕。为南宋
豪放词派的重要词人。②麾下:指部下。麾,军旗。炙:烤熟的肉。③的卢:一种烈性快马。传说刘备在荆州
遭遇危险,骑的卢「一跃三丈」而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