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3620字。
《我与地坛》教案
地坛——我的精神家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残疾后在地坛的启示下对生命产生新理解、新感悟的心路历程。
2、理清本文两条线索并行交织的结构。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式的阅读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能力。
情感目标:
1、体悟作者对地坛的特殊情感。
2、体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作者笔下地坛“荒芜但并不衰败”的特点,体悟地坛所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
2、品味作者沉静、绵密、抒情的语言特点,体悟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
【教学设计】
本课为扩展阅读课文,节选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课时重点分析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围绕地坛给予作者的特殊意义来展开的。让学生找出对地坛中几处景物描写的语句,分析每处描写的情态,体会描写中包含的意味及所折射的作者当时的心态。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权利,让他们尽量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学会自己找寻相关信息并加以解读。
【教学方法】
1、 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文章,来体悟语言的深情绵密,领会其中思想的深邃。
2、 话题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鼓励学生在透彻理解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教学过程】
导入:“让生命回味这一刻,让岁月铭记这一回!”的确,我们都记住了这些顽强的身影,我们都铭记了这些带泪的微笑。虽然他们身体残缺,但奉献给世人的却是完美!在运动场上如此,在文学史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有这么一个人,他“在21岁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在30岁时得了严重肾病,在40岁时开始每周3次每次4个半小时的透析,他“48年大约有一半时间用于生病”,“他的职业就是生病”,“他随时准备上帝的召唤”。所以有人说,“在他面前,谈生是奢侈的,谈死是矫情的”。但他却用平和、明净的文字,智睿、深刻的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内涵。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我与地坛》的作者-----史铁生。
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那么“我”与“地坛”到底有着怎样的情缘?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起走近作者,走进地坛!
一、走近“我”,走进地坛
(一)走近“我”
快速阅读第一部分内容,了解下面三个问题:(5+3分钟)
1、“我”的人生遭遇了怎样的不幸?
明确:在最狂妄的年龄忽地残废了双腿
2、“我”当时的精神状态如何?
明确:“失魂落魄”“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对于他当时的状况你还有没有更好的证明?
“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