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5480字。
《藤野先生》:鲁迅如何写老师
钱理群
一
《藤野先生》是一篇中学语文的传统课文,我在50年代初读中学时,就读过。因此,再要讲出新意,恐怕并不容易。
我想从人教版教材“研讨和练习”所出的一个题目说起:
关于课文,有下面几种不同的理解,讨论一下,究竟应该怎样理解。
1 标题是“藤野先生”,课文主要赞扬藤野先生的高贵品格。
2 课文大半内容写作者的经历和思想,主要表现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3 课文写作者人生道路上的一段往事,因此既写了藤野先生,又写了自己的思想历程。
在我看来,《藤野先生》就是写自己的恩师的,是《朝花夕拾》里“人物系列”(《范爱农》《阿长与(山海经)》等)中的一篇,这一点不应有什么怀疑。之所以产生歧义,是因为文章开头五段写的是自己从东京到仙台读书的经历,当中又插入幻灯事件的叙述。且不说这些叙述都是和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别有关的交代,更重要的是,这正是鲁迅行文的特点:总是有许多的所谓“闲文”,他的文笔有时荡得很开,又能适时地收拢,达到“收放自如”的境界。还有一点,则涉及本文的写法,本文是通过自己和藤野先生的交往,来写老师的:因此,文中显然有两个关注点,一是藤野先生,二是“我”。准确地说,文章是在“我”和藤野先生的关系中来写藤野先生的。
开头五段写“我”与中国留学生的格格不入、写“我”在仙台生活的不适应,都揭示了“我”生存状态的困境。而藤野先生正是在“我”无法摆脱困境的绝望情况下出现的,他对“我”的毫不经意的关怀,对于“我”孤寂的心灵无疑是巨大的慰藉。
而围绕所谓漏题事件,以及幻灯事件所引起的风波,则揭示了“我”的另一个困境:一个弱国的知识分子在日俄战争以后日本的民族主义狂潮中,所受到的屈辱、所感到的巨大压力、所激发起的反省。藤野先生又再一次用他“为中国”“为学术”的大心,超越了狭隘的民族主义,让“我”看到了另一类型的日本人、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这对再次处于绝望的黑洞里的“我”,无疑是一线曙光。
读者只有在充分理解了“我”的这样的生存的、精神的困境以后,才能理解藤野先生对于“我”的意义。有意思的是,所有“我”的这些困境,藤野先生都不知道,他也无法知道,他仅仅是凭着一个教师的职业责任感,和一个医学研究者对学术的热情、忠诚,做他应该做的事。他也并没有特别看上这位中国留学生。但越是平常,越是不经意,就越是珍贵。这也是藤野先生绝对没有想到的:他的这些自然表现,却在“我”的心灵中引起巨大波澜,并且引发出崇高的敬意——
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
如果熟读鲁迅的文字,就会注意到,这样的严正的文字,这样的崇高的评价,在鲁迅文章中是并不多见的。鲁迅多次说过,黑暗的现实,常常“增长了我的坏脾气,——老实说,便是教我一天比一天的看不起人”,因此,他总要努力地去挖掘、寻找“理想的人性”,“将我从坏脾气里拖开”,“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一件小事》)在某种程度上,鲁迅在“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时,要写这篇《藤野先生》,其实是要从自己青年时代老师的记忆中,发掘出“理想的人性”来和现实对抗,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