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鲁迅心灵的“净土””——《社戏》教学随想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苏教版 / 初中素材 / 七年级文字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396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3/1 21:17:48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4 总计:144
  • 下载点数: 0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2920字。
  走进鲁迅心灵的“净土”——《社戏》教学随想
  鲁迅先生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留给世界一个斗士的背影。他的文章被称为匕首和投枪,他给人的感觉是冷峻的、是犀利的。然而,鲁迅毕竟不是天生的战士,他首先是一个人,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所以,鲁迅自有温情的一面,象战士在未褪尽的硝烟中遥想和平。《社戏》就是鲁迅作品中少见的充满温情、自由放飞心灵的文章。
  苏教版语文七(上)的“民俗风情”单元选用了鲁迅先生的这篇《社戏》。在这篇文章中,鲁迅绘声绘色的给我们描绘了儿时在家乡看社戏的经历,平桥村村民们的淳朴以及当地特有的民间习俗跃然纸上,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浓浓的民俗风情。
  那么这篇文章难道仅仅是为了表现当地的民风民俗吗?《社戏》选自《呐喊》,如此充满诗情画意的《社戏》居然和鲁迅同期的作品《狂人日记》、《阿Q正传》收录在一起,这是值得深思的。翻看了原文后,笔者才发现,它只是一段节选文字,被删节的语段对理解全文有着重要的作用。
  原文写了三次看戏的经验。在写对少年时代看社戏的回忆之前,先写了作为成人的“我”两次在北京看戏的经历。
  第一次看戏是民国元年“我”初到北京的时候,进了戏园,发现戏园里非常拥挤混乱,“耳朵只在冬冬喤喤的响”,声音是嘈杂不堪的,而那看戏的板凳过狭、过长,让“我”联想到“私刑拷打的刑具”。鲁迅称之为“冬冬喤喤之灾”,说“我近来在戏台下不适于生存了”,是“毛骨悚然的走出了”戏园。
  第二次看戏的场面更是混乱拥挤,鲁迅是这样形容的:“人都满了,连立足也难”,“用力往外只一挤,觉得背后便已满满的”,向坐在近旁的胖绅士请教,对方“很看不起似的斜瞥了我一眼”,态度是那样的冷漠、傲慢;而戏呢,“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让人觉得是如此的焦躁、烦乱、不安,有种“度日如年”之感,所以便“逃走”了。
  了解了鲁迅先生在北京的两次看戏经历,再来分析课文,我们会有新的视角与发现。《社戏》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作者理想中的看戏状态:和谐、清新、自由、放松,不同于北京看戏的那种紧张、压抑、被扭曲、受伤。因而课文不仅是表现民风民俗,更是以平桥村——一个离海边不远、极偏僻的临河小村庄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以看戏、吃豆为主体的一个童年生活的体验,展现了鲁迅心灵的一片“净土”以及作者心中理想的生活状态。
  这个理想生活状态,包括三个要素:
  美景。在《社戏》中,鲁迅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乡村生活画卷:月夜出航、月下归航。
  乐事。围绕看戏,写了“我”看戏时的过程,以及看完戏归航时那刺激、新奇的偷豆、煮豆、吃豆的冒险经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