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中学生优良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
广东顺德教育局:陈德祖
据《中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引自《中国心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介绍,在某市34所中学4696名学生的调查中发现,中学生有心理障碍表示的有736人,占学生总数的15.7%。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懒于思考——表现为注意力涣散,感知不准确,不求上进,学习敷衍,做事无规范性,成绩很差。
狭隘抑郁——表现为受到批评时往往耿耿于怀,常为一些小事烦恼,不能自解,情绪不稳,沉默寡言,意志消沉。
怯懦自卑——表现为对什么事都缺乏信心,常常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害怕在别人面前说话和做事,生怕别人取笑自己。
孤僻离群——表现为喜欢独处,性格抑郁,远远看着别人说笑做事,不愿与同学在一起。
对立破坏——表现为受到挫折后,攻击行为严重,只能占便宜不能吃亏,对老师的批评采取对立态度,认为老师和同学轻视自己,有的甚至有意破坏公物和学校的纪律。
焦虑急躁——表现为不适应紧张的学习或变化的环境,常常觉得思想有压力,稍一紧张就思维不清或记忆混乱,遇到提问、考试、比赛时则表现异常。
导致学生心理不健康的因素很多,有遗传和生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事实上,属于遗传和生理因素引起心理异常的是少数,绝大多数是环境影响和个性异常造成的。可见,保持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是加强心理素质教育。
那么,心理素质的培养途径有哪些呢?
第一,经常关注学生情绪是否稳定,鼓励他们积极进取。良好的情绪包括愉快、喜欢、热爱、尊敬等。不良情绪包括苦恼、愤怒、憎恨、惧怕等。教师应该时刻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和蔼可亲,以诱发良好情绪;善于观察学生情绪变化,及时排除不良情绪的干扰;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创造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使学生乐于学习;努力建设团结互助的班集体,使学生在友好交往中获得愉快的感受;及时发现并表扬学生的优点,哪怕是一点点也要给予不同方式的赞许,鼓励他们进取;必须采用惩罚手段时,要立足于疏导,做到惩罚公道。
第二,培养广泛兴趣,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产生有兴趣的心理状态,才能导致积极的心理效果。
第三,加强情感教育,培养健康情绪,使学生有丰富的情感生活。教师和家长都必须重视情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教育他们认清人生的意义,树立远大的理想,并追求自己的奋斗目标,同时要通过丰富的课内外活动,尤其是有意义的课外活动,使学生释放出多余的“能量”。要尽力避免由于无意义的刺激而造成某些学生的狂热、冲动或烦恼、忧伤。为了使学生情感保持适度平衡,除了正面引导,陶冶情操外,都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对不适宜的情感进行控制和合理宣泄。
第四,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心理相容。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上的联系。一个学生能与周围人保持一种融洽、正常的交往,才能在心理上产生安全感、归属感和自信心。所以,在教育学生时必须注意:引导他们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强集体观念;引导他们正确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冲突,主动并乐于与人交往,以诚恳、公平、谦虚、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容忍别人的短处和过失,从而使别人乐于和他交往;引导他们建立新型家庭关系和师生关系,使学生生活在有尊老扶幼和尊师爱生风气的家庭和学校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