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车行》说课稿
- 资源简介:
约2160字。
《兵车行》说课稿
周口市第二高级中学 宋丹峰
一、教材地位及学情分析
新课标要求学生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诵读的习惯。而且,唐诗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瑰宝,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的最高成就。诵读唐诗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因为其审美上的理解难度使歌越来越成为少数人的艺术。尤其是对于青年学生来说,在喧嚣浮躁的文化背景下,诵读鉴赏唐诗确实需要教师来激发兴趣。本学期第四单元精选了唐代两大创作高峰李白和杜甫的几篇作品,我希望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研读唐诗的兴趣。
“行”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这首诗是杜诗名篇,为历代推崇。它揭露了唐玄宗长期以来的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巨大的灾难,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在艺术上也很突出,首先是寓情于叙事之中,其次是行文之中前后呼应,浑然一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写人形象,写景生动,给人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之感。
有的学生说本能的不喜欢这个总是郁闷的老诗人,总觉得读他的诗缺少激情,不像读李白那么酣畅淋漓。基于学生的情况,我觉得应该适当补充作者的背景知识,从时代背景、个人性格、人生经历几个角度,使学生对杜甫初步了解,期望建立起学生对杜甫的尊重和敬仰,从作者出发激起学生的读诗兴趣。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基于以上原因我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作者,在处理写作背景时,我就弱化了,只是给了学生一个时代的前提,毕竟理解文章一定要放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但是关于安史之乱,学生历史课已经讲的很详细了,他们能够基本把握当时的背景。这样既避免了教学的重复,又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时间,同时把学生的注意力更多的集中在诗歌鉴赏本身,而把握鉴赏要点正是我设计的第二个教学重点。
二、教学过程
本诗开头、中间和结尾各是一幅画面:“咸阳惨别图”、“千里荒田图和”和“前线鬼哭图”。首先让学生描述诗句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样设问,能够做到把形象具体化,同时锻炼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观察近几年的高考题,这样的设问也越来越多。用三幅图画连缀全篇,追根究源,就是文章的中间部分——“武皇开边意未已”,作者批判的矛头直指最高统治者——皇帝。
理清了文章的基本脉络之后是鉴赏诗歌的重点句。
在鉴赏诗歌时,有一些很好的切入点,除了题目、时代、作者和注释等要素,还要关注文本中的那些名词、动词(包括形容词)、形容词、数词和含有数量意味的词以及带有冷暖色彩的词。
我选择了三个数词作例子,带领同学赏析。哪三个呢?就是“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中的“十五”和“四十”,还有一个就是“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中的“二百”。
古人留长发,15岁开始用头巾束发。如今,一个刚到束发年龄还不怎么会束发的孩子就被征入伍,而且要到远离父母的北方去“防河”,这是何等可怜啊!所以,连里正也动了心,替他束发。人过40,头发渐白,又刚从前线回来,理当休息了,不料又被派到前线去。 通过“十五”和“四十”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出服役时间过长,占去人的大半生,怨恨之意顿生,统治者的残酷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君不见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这里的“二百州”是虚数,泛指全国各地(我特意查了一下资料,唐太宗贞观十四年,全国共设360州,下辖1557县,后代又有所变动)。农业生产极度荒废,函谷关以东大片农田荒废,人烟稀少,千村万落长满荆棘和杞柳,“禾生垅亩无东西”,生活无着,民不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