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
- 资源简介:
包括教学设计和学案。约8220字。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南海区丹灶高级中学 张贵素
一、设计思想
1、新的课程标准对中外文学作品的阅读和鉴赏作了如下要求:“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
2、通过对十年来高考诗歌鉴赏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明显的变化:其一是诗歌鉴赏由客观选择改变为主观表达,题型的转换利于中学素质教育;其二是作文的体裁要求从“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改为“文体不限”。这两种变化指向同一个信息,即高考命题者于诗歌这种文学体裁越来越关注.,对诗歌鉴赏能力的考查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即面向所有考生,要求高中毕业生具备对诗歌的初步鉴赏能力。结合对新课程标准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诗歌鉴赏题是高考试卷中最能体现新课程标准对阅读和鉴赏的要求的题型之一。抛开选拔考试功利性的一面不谈,诗歌鉴赏题目中经过命题专家精挑细选的诗歌文本,答题过程中丰富多样的鉴赏方法,参考答案里专业精炼的鉴赏语言都可以作为高中诗歌鉴赏教学中的重要参考。值得注意的是,06年湖南卷的诗歌鉴赏题,命题者从清代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选材,考查的是第37回的两首咏白海棠诗,既开拓了考查的领域,恰倒好处地考查了诗歌的知识点。这种选材古典小说中出现的诗歌的做法,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导向作用。这为我们将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训练引入古代戏曲《长亭送别》的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3、综上所述,本课的设计思想可以用如下表述概括:扎实立足文本,紧密联系高考,倡导合作探究,落实方法技巧,重点品味语言,培养综合能力,然后拓展延伸,积累诗词。
二、教材分析
1、《长亭送别》为《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从全剧的角度来说,本文的情节比较简单,所以本课的教学可以着重对曲词情境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进行感悟与体会。其主要的着力点为戏曲语言艺术的品味、评价和鉴赏,这完全符合《课程标准》“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的要求。
2、意境化抒情特点是本文的一大特点,也是大部分优秀诗歌共同的特点。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元曲分为散曲和剧曲,《长亭送别》属于剧曲,严格来讲并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是,很多优秀的元杂剧中的曲词,如《长亭送别》中的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等,本身又具有诗歌的属性,艺术价值很高,非常适合用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进行教学。
三、教学目标:
1、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2、积累一定量的古典诗词名句。
四、教学重点
通过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长亭送别中的离情别恨有所感、有所悟,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而引导学生学掌握元曲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难点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如何欣赏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1、教学计划分为二个板块,一是介绍元曲的特点及《西厢记》的故事情节,着重介绍元曲的特点,兼顾课文节选部分的背景,这个板块主要是让学生对元曲及课文所选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即解决元曲“是什么”的问题,这部分教学主要是通过印发课前预习材料的方式进行,由学生自主完成;二;是在板块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把握意象和关键字来对课文中部分关键曲词(端正好、滚绣球、耍孩儿、一煞、收尾)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