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10个课件10个文字资料)
- 资源简介: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10个课件10个文字资料)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1讲 文言实词.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1讲 文言实词 (2).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2讲 文言虚词.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2讲 文言虚词.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3讲 断句与翻译.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3讲 断句与翻译.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4讲 分析综合.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第4讲 分析综合.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专题验收达标卷 文言文阅读卷(1).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专题验收达标卷 文言文阅读卷(2).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6 专题验收达标卷 文言文阅读卷(3).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1讲 鉴赏诗歌的形象.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1讲 鉴赏诗歌的语言.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1讲 鉴赏诗歌的语言.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3讲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4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第4讲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ppt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专题验收达标卷 古代诗歌鉴赏卷(1).doc
2011年高考语文课标通用版(三维设计)一轮复习第二部分 专题7 专题验收达标卷 古代诗歌鉴赏卷(2).doc 专题六 第一讲 文言实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二人并走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捻,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晋书•符融传》)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路人为逐擒之
(2)莫知其孰是
(3)此易知耳
(4)融正色谓后出者曰
(5)必不被捻
答案:(1)追赶;(2)谁;(3)分辨清楚;(4)表情严肃的样子;(5)同“撵”,捉住
[参考译文]
前秦符融做冀州牧的时候,有个老妇在路上被抢劫,她就拉长声高喊“捉强盗呀!”有个过路的人闻声追赶,替她把强盗捉住了。谁知强盗反咬一口,诬赖这个过路的人是强盗,当时天色已经很黑,谁也分不清他们之中哪个是强盗,于是便一起被捉送到官府那里去。符融看见他们就笑着说:“这事容易搞清楚嘛,可让两个人赛跑,先出凤阳门的就不是强盗。”他们跑完后又回到州衙门里来,符融就严肃地对那个后跑出凤阳门的人说:“你才真正是强盗啊,为什么要诬赖别人呢?”强盗于是认罪。原来那个强盗假如跑得快的话,就决不会被过路的人追上捉住,所以知道跑得不快的人是强盗。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颜 回 好 学
回年二十九,发尽白,蚤死。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鲁哀公①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②。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史记》)
[注] ①鲁哀公:鲁国国君。②贰过:重犯同样的错误。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发尽白,蚤死 “ ”通“ ”
(2)今也则亡 “ ”通“ ”
答案:(1)蚤 早 (2)亡 无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孔子哭之恸
(2)门人益亲
(3)弟子孰为好学
(4)不贰过
答案:(1)哀痛到了极点 (2)更 (3)谁 (4)犯过失,犯错误
[参考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犯同样的错误。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的问题。
故事,三江[注]看潮,实无潮看。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戊寅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第二讲 文言虚词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掣 肘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贱不可为书。”君曰:“何故?”对曰:“宓子贱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宓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与之俱至于亶父 于:动词,到
B.二吏归报于君 于:介词,向
C.寡人之乱宓子 之:代词,代“寡人”
D.而令之亶父 之:动词,到
解析:C项,“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答案:C
[参考译文]
宓子贱被派往亶父为官,他担心鲁国国君听信小人谗言,从而会使自己无法按自己的方法治理亶父,要动身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国君,派两名身旁的人一同前往。(亶父)当地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宓子贱让那两人书写记录。他们每次准备要写时,宓子贱就从旁边时不时地拽摇他们的手肘。他们写的字很难看,宓子贱就为这事生气。那两人很怕他,请求让他们回去。宓子贱说:“你们的字写得太差了,你们赶快回去吧。”两个人回去后向鲁国国君汇报,说:“宓子贱不让我们好好写字。”鲁国国君说:“怎么回事呢?”回答说:“宓子贱让我们写字(记事),却总是拽摇我们的手肘,字很难看他又生气。那些官吏都笑宓子贱,所以我们就要求回来了。”鲁国国君叹息道:“宓子贱用这个办法来提醒我的不是啊!我扰乱他的治理方案,使他无法按照他自己的办法治理的情况,肯定有很多次了。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啊!”于是打发亲信,让他们到亶父去传达旨意,告诉宓子贱说:“从现在开始,亶父不是我国君所管,归你管了。有利于亶父的治理办法,你自己决定实施吧。”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宋 人 御 马
宋人有取道者,其马不进,倒(断首)而投之 水。又复取道,其马不进,又倒而投之水。如此者三。虽造父之所以威马,不过此矣,不得造父之道,而徒得其威,无益与御。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宋人有取道者 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B.如此者三 者:助词,……的方面
C.虽造父之所以威马 所以:……的原因
D.而徒得其威 徒:副词,只是
解析:C项,“所以”,用来……的办法。
答案:C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个赶路的人,他的马不前行专题三 第三讲 断句与翻译
知能演练场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丁 氏 穿 井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
有 闻 而 传 之 者 曰 丁 氏 穿 井 得 一 人 国 人 道 之 闻 之 于 宋 君 宋 君 使 人 问 之 于 丁 氏 丁 氏 对 曰 得 一 人 之 使 非 得 一 人 于 井 中 也 求 闻 之 若 此 不 若 不 闻
答案: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使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不闻
[参考译文]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就出去洗东西和取水,常常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的家里打了井时,他告诉别人说:“我打井得一人。”有的人听了他的话然后转述道:“丁氏打井得一人。”国人谈论这件事,宋国的国君听到了这件事。他就派人去问姓丁的。姓丁的回答说:“得到一个人使用,不是在井里得到一个人。”听话听成这样,不如不听。
二、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
天 之 道 其 犹 张 弓 与 高 者 抑 之 下 者 举 之 有 馀 者 损 之 不 足 者 补 之 天 之 道 损 有 馀 而 补 不 足 人 之 道 则 不 然 损 不 足 以 奉 有 馀 孰 能 有 馀 以 奉 天 下 唯 有 道 者 是 以 圣 人 为 而 不 恃 功 成 而 不 处。
(取材于《老子•七十七章》)
答案: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
[参考译文]
天道,就像是把弦绷在弓上射箭一样,弦位高了就要压低一些,弦位低了就要抬高一些。多出来的时候,就要加以减损,不足的时候,就要加以补足。天道,是减损有余的用来补给不足的。但人之道却不是这样,总是减损不足的用来供给有余的。有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补给天下不足的呢,只有能够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道者才能做得到。因此,圣人有所作为却不会自恃,有功劳却不居功自傲。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 戎 死 孝
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武帝谓刘仲雄曰:“卿数省王、和不?闻和哀苦过礼,使人忧之。”仲雄曰和峤虽备礼神气不损王戎虽不备礼而哀毁骨立臣以和峤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应忧峤而应忧戎
给上面文言文语段中的文字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