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什么》说课稿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约1820字。
《人是什么》说课材料
一、关于教材
因为已进入高三复习阶段,所以对于高中语文第五册的处理灵活了一些,没有按部就班一课一课地讲解,而是将教材的学习纳入到了高考考点的复习中,总体思路是以课本带动各个知识点的复习。之前已通过第五单元“李白、杜甫诗歌”的学习进行了“高考诗歌鉴赏”的考点复习,本月继续以第一、第二单元“文艺学论文、哲学论文”的学习带动“科技文”的阅读训练。本次授课的篇目《人是什么》是第一单元第二篇文章,鉴于以上教学思路,在教材的处理上更加注重了其“实用性”。
本文虽是一篇哲学论文,却并没有人们所想像的那种枯燥的政治定义和晦涩的理论阐述。作者赵鑫珊融哲学与科学、艺术为一炉,从而使本文富有散文的韵味。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人是什么”的问题,然后引用科学家爱因斯坦,文学家雨果、歌德的话和哲学家加缪、康德的看法以及我国古代哲学家孔子的见解,指出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的回答迥然不同,即便是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也会有不同的答案,从而指出无论是西方人还是东方人,无论是科学家、文学家还是哲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即人是应该不断地工作的,应该是“生无所息”的。有了这样的共识,作者再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人是由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三部分组成,其中对现时的把握是重点,比重占95%。为阐述这一看法,本文又引用了若干东西方格言、诗歌、音乐、电影和名人语录,先后论述了追忆往事和憧憬未来的意义、作用和性质,最后用类比的方法阐述把握现时的重要性及其和追忆往事、憧憬未来的关系,以诗的语言“啊,人啊,多一点希望,多一点晨光……”结束全文,使文章显得思路清晰,见解深刻透彻。
二、关于教法
在本单元的教学之前,已经向学生明确了单元学习的指导思想:首先通过列结构提纲的形式理清文章思路,快速把握文章内容,不断提升阅读的速度,提高阅读效率;其次要深入理解作者阐释的观点,提升个人的思想认识,努力在作文中体现“深刻的思想”。因此本文在教学目标的确定上是与以上指导思想吻合的,力求通过三个层面解读文本:理结构——品语言——析方法。三个内容均与学生的写作相结合,以课文为例,既有现代文的训练,也与作文紧密结合。
三、关于学法
本课力求突出“过程完整化”的教学理念,所有任务均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则拎起全文学习的“结构化问题”,帮助学生完成对文本的把握。
课文较长,但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完成对文章的初读体验。同时注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对于语言的赏析教师不过多评价,尊重学生的阅读成果。
四、关于教学过程
本文教学需一课时,课堂教学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理结构
默读课文,之后以结构提纲的形式写出作者的行文思路。
思考:文章两部分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加以明确)
文章第一部分中心内容是,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其实质正是要“把握现在”;第二部分作者通过生命过程的分析阐释为什么人最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