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4
- 资源简介:
约3210字。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设计
徐州一中刘宁
[内容简介]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通过情境创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材料理解文化的继承性,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辩证对待传统文化的能力。
[研究目的]
探索“情境问题”互动教学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结合,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继承传统文化的热情,确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教学目标]
了解传统文化的继承,理解传统文化的特征,理解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8年是奥运年。有一句口号是“世界给我16天,我给世界5000年”。
奥运会对于中国而言不仅是中国第一次承办奥运这一大型体育赛事,更是一次充分全面展示中国灿烂文明的大好机会。中国如何向世界人民展示5000年的传统文化和灿烂文明。目前从一个个奥运宣传片中我们可以看到。
观看奥运宣传片剪辑:《中国印·舞动的北京》。
(二)新课
一、什么是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描述一下自己心目中的传统文化。
活动总结、概念阐释: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
(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
(3)具有相对稳定性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自主合作探究成果展示。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