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两则》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鲁教版 / 初中教案 / 六年级上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0/12/19 18:07:41
  • 资源来源: 会员原创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2860个字。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 古代寓言两则(矛与盾、郑人置履)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借助注释理解课文,初步领悟课文所讲的道理
  重点难点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 学 过 程
  第一课时(一)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过去学过寓言故事,哪位同学还记得什么是“寓言”呢?(寓言就是用有趣的小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寓言两则”又是什么意思?(课文一共有两个小故事,所以就是寓言两则。)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则寓言,看看它们又将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通过预习,谁能说一说“矛”和“盾”各指什么?(矛,古代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箭用。)
  2.自由读短文,借助注释理解词句,然后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大概说出即可。)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l.先自己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同座讨论:每句话意思是什么?
  2.交流。(学生说,师生评议)
  教师应讲解以下有关知识,帮助理解:
  (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者”用在句尾,意思是“楚国有一个卖盾和矛的人”。②“誉之曰”中“之”指盾。“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中的“之”字均可理解为“的”。③‘物莫能陷也”“莫”是“没有什么……”意思。意思是:“没有哪一种东西能够穿透它。”“也”语气词,表示句子说完。④“其人弗能应也”。“其人”,那个人。“也”,语气词,表示句子终结。)
  3.把每句话意思连起来说一说。译成现代白话文,要把上下文说通顺。(学生练说)
  4.交流。(能说出大体意思即可。)
  (楚国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夸耀他的盾说:“我的盾非常坚固,没有哪一种东西可以穿透它。”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锐利,没有什么东西不能穿透的。”有人说:“用您的矛穿您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回答不上来了。”)
  5.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自己的言行前后要一致,以免闹出笑话。)
  6.指导朗读。(读出买盾人的自夸炫耀语气,人们的质问语气。)
  四、总结
  那个楚国人说话前后不一致,自己打了自己的嘴巴,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呢?你从中应吸取什么教训?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
  2.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第一课时(二)
  一、成语导入,揭题设问
  1、分两组比赛说成语,要求必须来自寓言故事。
  2、说说寓言有什么特点。(假托有趣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代寓言两则》中的其中一个寓言故事《矛与盾》。(板书课题,指导学生写好“矛与盾”三个字)
  4、说说读了课题,让你产生了哪些疑问?(矛与盾各是什么样的,分别用来干什么?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件什么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二、自主学文,释疑懂理
  (一)解题(解决第一个问题)
  课件出示插图及注释,引导学生了解矛与盾各自的作用。
  (二)读通
  1、教师范读,提出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吐字清楚,注意断句停顿。
  2、学生自己练习把语句读通顺,读流畅。。
  3、指名2-3名学生读课文,由学生纠正朗读中出现的问题。
  4、齐读全文。
  (三)读懂(解决第二个问题)
  1、自读课文,结合课后注释,揣摩句子意思。如果有不好理解或说不通顺的语句,就在书上标出来。
  2、将自学所得及疑问在四人小组中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质疑相机出示重点句子。
  句子一: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A:学生尝试说句意,教师引导学生用现代语言说明白,说通顺。板书“坚”
  B:想一想,“誉之曰”的“之”指的是什么?
  C:这个人是怎样夸赞的呢?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二: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A:提示:于,对于。引导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尝试说句意。板书“利”
  B: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
  句子三: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A:学生尝试说句意。引导将“穿透”换一种说法。板书“何如”
  B:想一想,问话的人是出于什么目的问这句话的?应该怎样说好这句话?(引导学生以年轻人和老年人这两种不同的身份来说好这句话。)
  3、练习把整个寓言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指名讲。
  (四)明理(解决第三个问题)
  1、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把这个故事演出来。(提示:根据你们小组的实际情况,可以采用课文的原话,也可以结合自己的理解,丰富故事中的情节,表演时要注意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
  2、选择两个小组上台表演,学生评议。
  3、看了这样一个故事,你有问题吗?(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其人弗能应也”?)学生通过讨论可得出:这个人不论怎样回答,都会和自己刚刚说过的话相抵触。进而教师乘机揭示成语“自相矛盾”)
  4、进一步讨论:你觉得这个人可笑吗?可笑在哪里?
  5、情景延伸:这个人被这么一问,自知失言,灰溜溜回到家里,他长吁短叹,非常懊丧,这时,他的一位好友来到他家中,了解了情况后,就热心地开导他。就请你扮演他的朋友来开导他,好吗?(教师扮演卖矛与盾的人,请学生在稍作准备后上台表演,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明确寓意。)
  6、现在,我们也用“自相矛盾”比喻语言和行动不一致,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碰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与同学交流一下。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背诵《矛与盾》全文。
  2.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3.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则寓言《郑人置履》。(板书课题)谁能解释一下题目的意思?有一个郑国人买鞋。那他又是怎样买鞋的呢?让我们来看看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想一想,短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哪些词句不理解?提出来讨论。
  2.检查自学情况。
  ①指读短文。(要读通句子)
  ②本文讲什么事?(有个郑国人去买鞋,到集市上不相信自己的脚而相信尺码,最终没有买到鞋的事。)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默读课文,结合注释,理解词句和短文内容。
  2.交流:教师应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导理解:“郑人有且置履者”,意思是:“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一双鞋”或“有一个打算买鞋的郑国人”均可。“已得履”,“已经拿到了鞋”。“乃曰”是“于是说”的意思。“及反”是“等到返回来”,“人曰”即“有人说”。“何”是“为什么”。
  译成白话文。(有一个郑国人打算买鞋,先自己量了脚的尺码,把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才发现忘了拿尺码。他拿到了鞋说:“我忘了拿尺码了”,于是,返回家里取尺码。等到返回时,集市已经散了,因此他没有买到鞋。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那个人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3.那个买鞋的人可笑在什么地方?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具体情况下应采取具体的办法。)
  4.指导朗读。背诵短文。(读出买鞋人的可笑。)
  四、总结
  郑国那个买鞋人和楚国卖矛和盾的人同样可笑。在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举例说一说。
  五、指导书写生字
  重点提示“寓”、“誉”、“遂”字字形,“寓”字第10笔是“竖”。“誉”上半部不能少一点,“遂”里面“点、撇”不要丢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