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作课教学实录
- 资源简介:
约7410字。
“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写作课教学实录
李卫东
师:上课前还有同学问我,老师,我们今天到底上什么课?也不是李老师故意卖关子,我真想给你们些新奇感。与其说是新奇的,还不如说是熟悉的。今天上的这节课是既熟悉,又陌生的。(生笑)我一说这句话,你们马上会想起李老师经常给你们讲的一个公式,是什么公式?还记得吗?(生齐答)对,美感=熟悉感×陌生感。假如陌生感为最大值、熟悉感为零,那么美感是?(生齐答:零)假如熟悉感为最大值、陌生感为零,那么美感为?(生齐答:零)那么我们今天尽量上得既熟悉又陌生。(生笑)今天也是对此前作文课的一个简单的梳理。
师板书:手。
师:看到“手”,你会想到什么?具体一点说,给你一个话题,这个话题就叫“手”,你会想到什么?
生:想到困难时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的同学。
生:在我特别特别小的时候,还没有能力做某些事时,爸爸妈妈教我做,那手特别温暖。
生:爸爸妈妈在我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我的温暖的手。
师:哦,也是爸爸妈妈的温暖的手。
生:老师上课时,我们同学回答问题所举起的手。(生笑)
师:想得不错!按照这种思路,你想写什么?
生:同学们的心情。
师:哦,上公开课时,是举起手回答问题?还是不举手?是公开课课堂的一种特有心理,以心理活动为主线。
生:手相。不熟悉的一些人的手。
师:哦,你会看手相?(生笑)
生:编一个故事,可以找一些题材。
师:好,也可以算是一种思路。
生:所有的家人都是我的手。
师:你的意思是所有的家人都好像是你的一只手一样,用了一个比喻。
师:好,就到这里。看到“手”这个话题,同学们的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就是在“手”前或“手”后都加了修饰语。想到了遇到困难时同学伸出的手、爸爸妈妈的手,课堂上同学们举起的手……一下子把一个看似很大的“手”这个话题,扩展变成一个短语,妈妈的手、爸爸的手、同学的手……实际上我们还可以扩展成:姥姥的手,奶奶的手、爷爷的手……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一加修饰语,话题是不是就变大了?是不是?(生答:不是)相反话题就变小了,这是一种具象思维。好,那么我们再来进行扩展,围绕“手”这个话题说一句话,最好渗透上你个人的情感、态度。
生:那双手温暖了我的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