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案75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7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1/24 14:11:42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32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5740字。

  《我与地坛》教案
  设计理念
  一、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体会理性的思辨和感性的觉悟,体验语言在不同的“情景”中运用的“规则”和“风格”。《我与地坛》(节选)一、二部分分别是“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亲的感恩”, “理性”和“感性”的界限似乎十分明显,那就是:正视生命的本体存在,珍视生命的母体存在。两部分的语言“味道”泾渭分明,特色各异,情感的深刻和深沉表现得恰到好处。所以,注重学生对本篇文章的朗读成为几乎唯一的阅读体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文就是很好的典范。
  二、注重学生的“倾听意识”。针对目前学生倾听意识、感恩意识的淡薄和弱化,教师的范读可以间接地为学生心理活动的“情景化”营造良好的空间,加深学生树立文本思想和语文意识。
  教学目标
  1、正视生命的存在,珍视生命的意义。
  2、情景交融的“最佳化”。
  3、通过朗读走进作者也体验生命。
  4、品味语言的“造境”和“造心”魅力。
  教学重点
  朗读,朗读,再朗读
  教学难点
  “地坛”、“母亲”的“意象”以及这些意象之间的“可比性”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地坛是和天坛、日坛、月坛等曾经同时清皇室祭祀的处所,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当天坛等几经增缮成为人们游览的热闹所在时,地坛却于风吹雨打中颓圮荒凉趋于沉寂。地坛虽与天坛“功能”相似,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认识上的“地大于天”的倾向,地坛渐渐衰落,几乎成为历史的“老照片”。
  二、解题
  “我与地坛”与“我与长城”、“我与西湖”之比较
  长城:久远的历史,悲壮的故事,巨龙的化身,华夏的象征——登临长城(阳刚)
  西湖:明媚的风光,文化的积淀,靓女的代称,美丽的传说——泛舟西湖(阴柔)
  地坛:厚重的历史,风雨的沧桑,孤寂的陈迹,荒芜的故园——踯躅地坛(沧桑)
  (此“比较”其实解剖了“地坛”这个“意象”)
  三、设问及体验
  1、作者为何选择地坛作为他抒发人生感慨的场所?(此问“由实而虚”)
  表层:他家与地坛很近
  深层:地坛与作者有着某种相似的东西——“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此语为第一部分“文眼”)
  既是“现实”的需求,也是“文学”的需要。
  作者介绍
  史铁生,1951年出生于北京,“文革”是响应号召赴陕西务农,20岁上因积劳致残下肢瘫痪,返回北京潜心于文学创作;三年前,在轮椅上坐了三十个年头的史铁生,生活中没有出现奇迹,反而又有新的灾难降临:由于双肾功能衰竭,他必须靠血液透析维持生命……
  “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是对地坛各种小生物生命状态的概括,如果结合到人生,结合到史铁生的命途,我们可以怎样“仿句”呢?:身体残废但并不颓废;命途多舛但并不沉沦;身体残疾但并不消极……
  所谓此情此景,在史铁生进入地坛的刹那,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地坛,是作者躲避风雨求得片刻寄托的场所,地坛,更是作者生命意识觉醒的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