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 悟 悲 哀,自 主 探 究
—《风筝》教学设计解说
一、《风筝》教学的定位
1、 学情:本文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不了解作者的写
作风格,而且文章中疑难的问题较多,所以学起来有难度,再加上初中生平时对冲突误解中的亲情体会不到或不深,所以多读,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与气氛很重要。而且,本文不要求一下子理解透彻,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是收获,不理解的地方将来可以慢慢感悟。不必讲深讲透,也不要求面面俱到,一堂课下来还有些地方不太懂是正常的。
2、 教材:文章说的是小时候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不准兄弟弄这种“没出息的玩艺”,
行为十分粗暴。待到明白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鲁迅醒悟过来,自己当年的行径,简直是“对于精神的虐杀”。虽然事隔久远,鲁迅还是一心想补过,然而小兄弟却全然忘却,“我”的沉重的心只得一直沉重下去。
这篇散文诗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对于文章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从儿童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封建伦理道德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从亲情角度去理解,从追求美好事物的角度去理解……
3、 目标:(根据教材特点,特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③过程与方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文章的主题。
因为语文学习的任务在于培养语文的感悟能力,因此把教学重点定为:训练阅读能力,提练文章主干。而学生与鲁迅的时代背景相差太远,难以理解鲁迅当时的做法和想法,所以把教学难点定为: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 教法:也许,许多教师认为《风筝》一文教学难度较大,而不选教此文。但我阅
读此文时,不由被鲁迅先生的“真情”所感染,而且文章有丰富的意蕴,更能引发人进一步地探究兴趣。因此我选择教学此文,在教法上,除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和配乐朗读等方法创设情境,渲染气氛外,主要有如下创意。
① 优化教学方法,采用“朗读品味法+探究法”的有机组合,从情感角度切入,说说读读,初识人物,把握情感基调,让学生整体感知全文,从而带动对全篇的深入研读和领悟。有些难句除了指导学生多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外,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发问精神,采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深入研读。
② ②这篇散文诗思想深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主题,学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本设计创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人物对话的活动,让学生进入文本,充分解读,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领会写作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