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梅馆记》教案34
- 资源简介:
约5280字。
《病梅馆记》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认识作者对清朝封建统治者摧残人才的愤恨之情和迫切要求改良的愿望。
(二)掌握积累“病”、“业”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以”、“之”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景(影)”通假字。
(三)学习借梅议政这种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本文是用“托物言志”的方法来写的。题目叫“病梅馆记”。作者写了他设置的医治病梅的处所。为什么要设置这么个处所呢?因为梅病了。梅怎么会病的?……梅,就是文章“表面”要写的所“托”之“物”。文章是怎样叙写的呢?
分析:作者的思路是,从梅的产地写到梅致病的原因、评梅的标准,写到梅所受的摧残,写到疗梅的决心,写到疗梅的措施以及疗梅的愿望,包括疗梅的计划以及更远的设想。全文分两段。
第1段,写梅之病态及病因。
(1)“江宁之龙蟠……皆产梅”写梅之产,多而盛。
(2)“或曰……以求钱也”析梅致病的原因。
(3)“梅之欹……至此哉”叹梅之病,广而惨。
第2段,述疗梅的意愿及方法。
(1)“予购三百盆……以贮之”谈疗梅的措施。
(2)“呜呼……疗梅也哉”表疗梅的愿望。
2.再看它的寓意,即所“言”之“志”,是怎样借梅谈到人才问题以及造成人才问题的朝政的。
提示:按“梅”的段落、层次来看。
第1段第一层,点明产梅的地区,数量多,长势盛,暗示人才本来到处都有,而且才华四溢。这是全文叙、议的基础。
第二层,用“曲、直”,“疏、密”,“欹、正”作鲜明对照,读者从字里行间就能明了作者对这种评梅的观点持什么态度。“固也”,是先承认、后转折的“退一步”的句式,重点在否定。然而有人却偏偏以此为标准,这是少数人的癖见,当然不能公开宣扬、扩大号召,用作衡量天下梅花的标准,也不能按此标准把天下梅花都弄成病态。梅花的病因在评梅的标准。文章巧妙地借用文人画士的癖见,隐射统治者在使用人才问题上的标准,是压抑、摧残人才的根子。
第三层,梅花的曲直、疏密、欹正,是自然长成的,文人画士用自己的癖见强使人改变梅花的自然形态,这无疑是一种罪恶。联系人才问题,不妨对有关句子作如下的理解:“斫其正,养其旁条”,意味着摧残刚正廉洁的,扶植奸佞邪恶的;“删其密,夭其稚枝”,是压抑广大人才,束缚新生力量;“锄其直,遏其生气”,即迫害忠良耿直,遏制蓬勃朝气。这里,作用一连用了六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叙述了梅树所受的摧残,反映了统治者对人才的残害。结局是“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一个“皆”字揭出其受害之广,一个“烈”字点明受害之惨,从而揭露了统治者扼杀人才的罪恶。
第2段第一层由“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承接上文“梅皆病”,进一步证实“文人画士之祸之烈”。作者愤“文人画士之祸”,哀梅之皆病,竟“泣之三日”,极写其爱梅、知梅之情。于是下决心疗救病梅,即下决心拯救被摧残的人才,一个“誓”字表达了作者不可动摇的决心。梅的病,是文人画士的癖见,经“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