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记》备教策略(上)
- 资源简介:
约6240字。
《登泰山记》备教策略(上)
[学情分析策略]
1.学习兴趣分析。对现在的中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生难字词、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等,再加上许多陌生的历史和文化知识,都需要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这样以来,学生面对文言文中的诸多语言和内容障碍,就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从而影响他们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学习能力分析。任何一种能力的培养都需要一个过程,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也是如此。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之后,才能形成较强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高一学生所学文言文数量有限,大部分学生的文言基础还不够牢固,自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不强,对文言词语、句子和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还经常出现偏差或错误。
3.学习方法分析。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文言文学习难度大,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就高一学生来说,文言文学习方法存在问题也很多,如有的不注重朗读和背诵,有的忽视对文言文重点实词、虚词的积累,有的过分依赖教辅书中的文言文参考译文等。
[文本定位策略]
1.版本定位分析。《登泰山记》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第23课,该单元包括《项脊轩志》《五人墓碑记》《登泰山记》《病梅馆记》四篇课文,目录中该课加有“*”号,属于自读课文。自读课文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该课,提高学生的文言文自主阅读能力。
2.文体定位分析。每一篇课文都归属于某一类文体,并体现出该类文体的基本特征。《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它具有游记的基本特征,同时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学习游记,其任务之一就是要把握游记的基本特点和一般写法,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游记这种文体的感受和认识。
3.文化定位分析。语文教材的选文,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可以这样说,文化学习也是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清代散文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是桐城派,而《登泰山记》的作者姚鼐又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学习《登泰山记》的过程,也是指导学生对桐城派创作主张和桐城派散文特点进行初步了解的过程。
[目标确立策略]
1.知识能力目标分析。学习文言文,首要的目标是通过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把握文意,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习《登泰山记》的知识能力目标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对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理解与把握,如“阴”“始”“望”“以”“其”“或”等;二是对文中重点语句的理解与把握,如“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等;三是对文意及行文特点的理解与把握,如文章的写作重点、登山线路、语言特色等。
2.过程方法目标分析。注重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让学生有一个高效而愉悦的学习过程体验,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运用科学而便捷的学习方法,也是我们语文教学所追求的目标。学习《登泰山记》,可以把朗读比赛、分组描述、学做导游等设计到学习过程中,同时指导学生掌握摘录、分类、改写等学习方法,从而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充分感受到学习过程的快乐。
3.人文素养目标分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即人文素养教育,也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就《登泰山记》一文来说,通过学习,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泰山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更多地了解一些传统文化知识,更多地了解桐城派散文的创作主张,对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教法选择策略]
1.自主学习策略。《登泰山记》在本单元中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自主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自主诵读课文,做到正字音、明句读,能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二是自主积累文中出现的重点实词、虚词和重要语句,能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进行解释;三是自主完成基础性的学习任务,如生字注音、词语释义、内容复述、语句翻译等。
2.合作探究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