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关系新论
- 资源简介:
此资源为用户分享,在本站免费下载,只限于您用于个人教学研究。
师生关系新论
广东东莞二十四中:易林林
“师生关系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为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务,以‘教’和‘学’为中介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①任何社会,只要有教育现象,就存在师生关系。师生双方在教育活动中既统一,又对立,既相互依存,又相互矛盾。
一
在新的历史时期,师生关系具有以下一些显而易见的特点。
民主性与双向性。在我国,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和平等的新型关系,具有双向性特点。具体表现为:一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关怀和热爱;另一方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和依赖。在师生关系中,只有教师的“爱生情”,才能赢得学生的“向师心”。有学者提出了“当代师生关系的理性构想—民主、平等、对话式师生关系”。②这种观点在教育理论界与实践界具有广泛共识。只有民主、平等、对话的师生关系,才是真正符合人性的师生关系,这里的民主与平等包括知与情两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只是知识的先知者和后知者的关系,二者并不存在尊卑关系;从情的角度看,学生与教师一样,在人格上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都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知与情二者的统一,构成师生双方各自完整的人格。③师生之间的对话是建立在师生平等关系基础之上的。这里的对话不仅仅是指师生双方狭隘的语言交流,而且是指师生双方各自向对方的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是一种真正生命意义上的精神平等与沟通。
角色的多重性和教师、学生的主体性。所谓学生的主体性,是指“在教育活动中,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处理同外部世界关系时所表现出的功能特性”。④这里的主体是说明学生的地位在师生关系中的提升,并没有否认教师的主体作用之意。“教师作为主体扮演教育者的角色,是作为一个积极主动和有创造潜能的自在个体进入教育过程的。教育过程是学生主体性塑造的过程,也是教师主体性塑造的过程……”。“通过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主导、建设、规范作用……”。⑤建构民主、平等、对话与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以及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师生的独立人格,重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同时,注重学生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与性格等的培养与锻炼,使学生的个性获得健康的发展。
多层面性和需要的相辅性。师生之间的关系,是在不同的相容层面上的结合。这种不同的结合层面,可以有心理相容,可以有需要相辅,也可以有观点相似,还可以有性格、气质、兴趣的彼此容纳。一般来讲,师生关系更主要的是构建在需要相辅的基础之上的,这种需要相辅表现在全部教育和教学活动之中。它首先是由教师与学生的社会目标和基本任务的不同,即由“教”和“学”的差异所决定的。教师之对学生,有“教的需要”,学生之对教师,有“学的需要”,这便是师生关系得以牢固维系的基本点和最主要的层面。
互动性和期待性。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师生关系维系之下师生的共同活动,受教育规律的制约。教师除必须完成传道、授业、解惑并促使学生增长知识才干的任务,还必须教会学生学习的能力和做人的道理。学生要接受教师的指导,完成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的任务。在这种教育活动过程中,师生都处于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两者关系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由于教师与学生在知识的拥有量上是不对等的,一般情况下,教师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