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本)《红房子》教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教案 / 高中第一册教案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4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11/4/3 18:06:19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约3120字。

  课程名称 《红房子》
  章节、专题 第二单元
  教学目标及基本要求 1、 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2、 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3、结合文中所谈关于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谈谈你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
  重点   朗读、品味黑塞散文中优美、深邃的文句
  教学
  难点   理解“红房子”的寓意及作者关于矛盾的人生的解读,思考在此基础上作者对于人生的积极态度
  教学内容与时间分配   两课时
  课程名称 《红房子》
  授课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再过一个星期就是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同学们对这个小长假会有些什么计划呢?可能很多同学想回家了…….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刺激倍思亲…….家是很多人心中永远的惦念-----就好比远方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向往一样。
  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有着无穷尽的纠结。
  二、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1877-1962)德国作家。1946年,“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黑塞获诺贝尔文学奖。
  黑塞出生于德国西南部的小城卡尔夫的一个牧师家庭。父亲和外祖父都是传教士,因而黑塞自幼在浓厚的宗教气氛下长大。黑塞从13岁就明白自己“要就是成为诗人,要就是什么都不是”,但父母要求这个自幼显示出艺术天分的孩子学习神学。15岁的黑塞被迫考入了神学院,但不到半年就逃了出来,激烈的反抗态度使得父母不敢再加干涉,顺其自由发展。逃离神学院后黑塞漫游各地,做过钟表匠、书店学徒……他一面谋生,一面阅读和写作。1891至1899年这一段独立谋生时期读遍了祖父和父亲的丰富藏书和他当学徒的书店里的新旧文学和哲学书籍。黑塞自称那几年的学习“较之正规学堂学习收获更大”,“在那几年中几乎读完了一半的文学史。”
  黑塞21岁时开始出版诗集与散文,1904年,27岁的黑塞写出第一部长篇小说《彼得•卡门青特》,此作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同年,黑塞和出身瑞士书香门第的玛利亚•贝诺利结婚,婚后移居在瑞士农村的巴登湖畔,专事写作。
  黑塞在艺术创作上深受浪漫主义诗歌的影响,被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他热爱大自然,厌倦都市文明,作品多采用象征手法,文笔优美细腻;由于受尼采哲学、荣格精神分析学说地、印度佛教和中国的老庄哲学的影响,他的创作着重在精神领域里进行挖掘探索,无畏而诚实地剖析内心,因此其作品又具有心理的深度、哲学的深度。
  三、整体感知:
  (一)、指名朗读。
  不做过多点评。注意生字词便可。
  (二)、结构梳理。
  1、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谈了什么?或者给了你怎样一个初步的印象呢?
  2、文章分为几大段比较好?(自由发表意见)
  四、文句赏析:
  (一)、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的向往。
  1、文句理解:
  整个阿尔卑斯山南面的芬芳!
  (红房子对我的强烈吸引力,它传达给我美好的感受。)
  我的流浪的乐趣就震颤地想起它的对称极,我又一次奏起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
  (流浪的对称极是安定。往昔经常弹奏的旋律:我对“家”的向往,内心对于归属感的极端渴望。“我的床,我自己的床”;“我的桌子”……)
  小小的古老的圣母像
  (象征爱、温馨、宁静与平和,与“红房子”、“家”相契合)
  2、修辞手法的运用:
  夸张以表达强烈的感情。
  比喻的运用,使文字更见优美。
  3、反复朗读本段。
  学生点评,老师辅以朗读指导。
  (二)、第二部分(第2、3、4自然段):矛盾的人生。
  1、文句理解。
  第二自然段
  (1)、正如白昼是在清晨和夜晚之间,我的人生也是在旅行的欲望和安家的愿望之间渐渐消逝的。
  (矛盾的人生。安定时不满足拘于一室之内,怀着更高的向往奔向远方;而人在旅途,却总是处在对家的怀想与追忆之中。身在流浪,心在流浪。身不流浪,心也在漂泊。人生总是在这些旋涡中回旋,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感觉在是“在路上”。)
  (2)、也许…….也许。
  (我希望解决这种矛盾,脱身于这种撕裂状态。安定的时候心中有高远的追求,所以不会羞耻于停滞不前;漂泊的时候心灵也有它的归宿,不会因为疲倦而失去信心、渴望停靠家园。心灵中有家乡:心灵有所寄托,充实而快乐。)
  2、朗读。
  第三、四自然段
  1、文句理解。
  (1)、如果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力从这个中心出发向两端摆动。那时,生活会是多么不同啊!
  (和黑塞一样,很多人都希望在家和旅途之间寻找到一个中心点,内心有目标,有坚定的向往,不浮躁,不犹疑。求索的人会不知疲倦的继续自己的追求,安定的人们会心满意足地享受着宁静的幸福。可是,大多数人的不会拥有这种幸福,我们像黑塞一样,“震颤地在许多组正极和负极之间摇摆”。)
  (2)、我曾经虔诚地把生命当作根本来崇敬,后来却又只能把生命看作是功能并加以爱护。
  (“把生命当作根本”:把生命当作神圣的奇迹来珍视,热爱生活,努力地探寻生存的意义;“把生命看作是功能”:把生命仅当作实现、满足生存乐趣的工具与手段加以爱护。)
  2、反复朗读这两段。
  学生点评,老师辅以朗读指导。
  五、小结:
  课文思路整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对家的向往。
  第二部分:第2至4自然段,矛盾的人生。
  第二课时
  一、继续文句赏析。
  (一)、第三部分(第5、6自然段):我的人生态度。
  第五自然段:不满但接受。
  1、把我变成另一个模样,这不是我的事情。这是神奇的事情。
  (作者的宗教信仰背景。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在上帝的统管之下,世界没有偶然的事。圣经里约伯告诉人们,我们每根头发都被上帝数过,若不是上帝允许,一根也不会落地。基督徒们认为要听从上帝旨意,缘法自然(参看太 10:30)。)
  2、我的事情是,飘浮在许多紧张对立的矛盾之间,并且作好了精神准备。。。我的事情是,不满并忍受着动荡不安。
  (矛盾的人生中,随时做好准备迎接改变。当奇迹未降临之时,不满并接受这种安排。)
  第六自然段:向往但不停留。
  1、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欲望----我也想按照这样种欲望来生活。
  (我曾有过的对安定的体验。我也想按照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欲望”,贬义的词语可以与“贪念”等同,在这里理解为“追求”、“理想”更恰当些。)
  2、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人生就像个钟摆,总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摆荡。
  欲念和无聊是陪伴人生的两极,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总是会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人类的意志只不过是痛苦与无聊、满足与厌倦的无休止的循环。
  3、 已经达到的目的,都谈不上是目的,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每次休憩都产生新的渴望。
  (目的达到后,是新的开始与出发。达到的目的不再是你的目的,回首之时,你会发现原来可以有更好的方法接近你的目标,你会怀疑或感叹自己走了弯路----每条路都是一条弯路。)
  (二)第四部分(第7、8自然段):
  第七自然段
  还会走弯路,还将追求愿望的实现,到头来也会仍然觉得愿望在远方从而使我失望----但人生只有且仍就只能按这种方式行进。
  这种方式就是积极地活着的方式,不断的追求,不断地舍弃与前行。
  有一天我所有的求索与努力都将显示它的意义。
  第八自然段
  矛盾消失的地方----完全没有内心冲突的人生是不大可能的,除非进入涅槃境界。可是,我仍眷恋尘世,喜欢这种凡俗的生活。
  (涅槃: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即是痛苦。欲望不能满足是痛苦,愿望满足之后的空虚,也是痛苦。所以,人生即是痛苦,且一个人所感受的痛苦与他的生存意志的深度成正比。生存意志越强,人就越痛苦。要摆脱痛苦的途径只有一条,就是抛弃欲求,否定生存意志。)
  二、朗读:
  采取各种形式,充分朗读,品味本文的语言。
  三、思考:
  作者渴望拥有“红房子”,同时又期待着远行,渴望生活在旅途中。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矛盾呢?
  提示:(1、心灵中有家乡。2、涅槃。前者并不容易,后者更是只有绝尘出世的人才能达到的境界。)
  四、练习:
  1、选择文中几个句子,写出你对它的理解与感受。
  2、选择一两个句子进行仿写。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

本月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