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街亭》教案27
- 资源简介:
约4250字。
失街亭
目标
1.理解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形象。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
3.理解本文“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重点 目标1、3
难点 目标2
课时 2课时。
手段与方法 多媒体;讨论法。
有关资料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它以三国时代的历史为背景,描述了自东汉灵武帝刘宏中平元年084年)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将近一百年的政治、军事以及外交的斗争故事。
《失街亭》节选自《三国演义》第95回和96回。它通过对魏、蜀两国对街亭的争夺战役的描述,赞扬了诸葛亮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深谋远虑,以及严肃执法、勇于自责的优良作风;批判了马谡狂妄自大、脱离实际、言过其实、违反军令的严重错误。
自读《失街亭》,要结合单元要求,引导反复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弄清文章是通过哪些生动的情节和人物的语言来表现诸葛亮和马谡这两个人物性格的。
[资料显示屏]
西江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三国演义》卷首词)
《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罗贯中在写这本书时的历史依据,就是晋朝史学家陈寿的史书《三国志》,所以在明朝嘉靖元年,即1522年,《三国演义》首次雕刻印刷的时候,它的扉页上题着两行字:"晋平阳侯陈寿史传后学罗本贯中编次。"当然,他们之所以这样说,其另一个目的是想让人们相信,《三国演义》是用一个生动的故事讲述了一段真实的历史。
(《解读〈三国演义〉》顾振彪、顾之川主编,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6页)
全部故事的基本轮廓和基本线索,主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大体上同历史记载相去不远。但三国历史只是一个骨架,作品的血肉部分则主要是创作者(其中包括长期以来特别是宋元时期人民群众、民间艺人、下层文人)所创作、虚构的,概括了更广阔更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第683页)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陆游《书愤》)
街亭,古地名,又叫街泉亭、街城,在今甘肃省庄浪东南。公元228年春天,诸葛亮出兵伐魏,派马谡带领五万多人马做先锋,到军事重镇街亭去抵御魏军。魏国的大将军曹真派张郃为先锋,带领五万人来应敌。马谡只知死搬兵书教条,不听部下王平的建议,把军队安排在街亭沿线的山坡上,前后有十多公里长,成一条长蛇阵,结果被张郃包围在山上,断了水道,蜀军不战自乱,失了街亭。
(《解读〈三国演义〉》,京华出版社2001年版第139-140页)
第一课时
过程
一、导入(见导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也是小说的卷首词。歌声高亢浑厚,意境深邃悠远,在它那明白如话的歌词里却包含着笔墨难尽的历史沧桑。每当这首歌回响在耳畔,我们的思绪都会情不自禁地被它引向电视剧《三国演义》中那动人的画面,引向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那动人心弦的争霸故事。节选自第95回和96回的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早已脍炙人口。
二、整体感知
引导快速阅读课文,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了解《三国演义》第95回和第96回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