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篱笆那边》教案2
- 资源简介:
约5650字。
《篱笆那边》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体会哲理诗集哲学和文学于一身,融理性和感性为一体的特点;
(2)体会文中“我”面对诱人的红草莓,而犹豫是否爬过篱笆的矛盾的思想情感。领悟诗人细腻敏感的情感世界。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大胆质疑进行研究性学习并解决疑难的能力 。
德育目标: 培养积极思考,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依据本文确定的教学目标,针对高一学生刚刚步入初中的大门,对知识结构掌握还不够系统,对诗歌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且对情感把握较为吃力等特点,以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注重培养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的要求。故本课讲教学重点放在了诗歌意象的解读与理解诗歌的寓意上。以便逐步完善中学生的知识结构体系以及提高其对于诗歌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可以理解到“草莓”、“篱笆”、“上帝”、“围裙”等不同意象所蕴含的特殊含义,感知诗人赋予诗歌开放而深沉的寓意。本课的重点同时也成为了本课的难点。
教学任务和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主学习《篱笆那边》这首外国诗,引导学生质疑原文
进行大胆假设。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诗歌的寓意
2、理解本诗中“草莓”和“上帝”指代的具体内容
教学方法
质疑释疑法、研究性学习法
教学思路
一.导入新课
布兰克在《天真的预示》中这样写道: “一颗沙子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永恒在一刹那间收藏。”的确,小小的沙子和野花蕴藏的却是无尽的遐想。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这样的一颗沙子,一朵野花。这就是美国著名的女诗人狄金森所写的《篱笆那边》。
首先还是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难得的女作家。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美国19世纪诗坛的一颗巨星,是与惠特曼、哈代齐名的西方现代诗歌的先驱。狄金森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家乡度过的生活圈子及其狭小, 25岁开始她就深居简出,几乎与世隔绝,终日闭门作诗写信,这让她以唯美的眼光感悟人生,也以唯美的眼光求索诗理哲理。 她的语言,一洗铅华,不加雕饰,质朴清新,有一种“粗糙美”,有时又如小儿学语那样有一种幼稚的特色。她的诗是思想知觉的外化,她因此也被人们誉为灵魂的风景画家。
二.总体把握,理清思路
简单的了解了狄金森之后,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