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功夫熊猫2》引发争议
- 资源简介:
约7750字。
高考作文素材:《功夫熊猫2》引发争议
烂入泥潭的《功夫熊猫2》(郑彦英)
从欧陆访问回来,听说国内有人号召抵制观看《功夫熊猫2》,我很惊讶。改革开放这么多年了,文艺界人士最希望的就是自己的文学艺术作品被禁或者被抵制,因为文艺作品不是食品,越禁越抵,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发行井喷,作者的名字很快就会家喻户晓。所以我怀疑号召的那个人是在为美国制片公司操作。
但我还是去看了《功夫熊猫2》,因为我当年看了《功夫熊猫》后,很喜欢,还推荐给朋友看,感叹美国人把中国的文化了解得那么透彻,把中国的哲学在文艺片中运用得那么生动贴切而又不露痕迹。更重要的是影片悬念叠起,奇峰频现,正象马未都所说:“如用两个字高度概括《功夫熊猫》,就是:好看。凡智力未受挫折、情感未受打击者,这片子会让你身心愉悦,在笑声和紧张中度过人生宝贵的一百分钟。”
但是看完《功夫熊猫2》,我非常失望。总结如下:
一、中国哲学思想的生搬硬套
他们想在片中运用中国的道家哲学,却不是靠人物和剧情渗透进去,而是生硬地往上砸。比如硬功不如老虎、轻功不如螳螂的胖熊猫,仅仅听师傅说了个静下来,就能出奇制胜,甚至在炮弹飞来的时候,可以把炮弹在手里团成转成阴阳太极图,然后再反抛回去,杀死敌人。这种生拉硬扯,会让人联想起练习中国武术之金钟罩、铁布衫的红枪会,认为自己刀枪不入,光着膀子冲向手持洋枪洋炮的八国联军,结果被打得尸横遍野。残酷的现实与影片一对照,结论是两个字:胡扯!
二,网络流行语言的强行楔入
片中运用了“神马都是浮云”、“给力”等去年流行的网络语言,自然是为了讨观众好,但是放在一个时空背景在古代的影片中,不但没有引起观众的共鸣,反而让人莫名其妙。还有,网络流行语言本就是露水,晶莹剔透却不能长久,正在人们觉得还说这话已经俗了的时候,这个恰恰俗了。
三,人物心理背离常规
在影片中,胖熊猫在孔雀屏前屡屡失神,是因为它对自己出身的不明,编剧硬是想用哲人所说“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的问题,让熊猫做出连命都不要,也要弄个明白的选择。这可能吗?敌人的炮弹打向你了,敌人的刀枪砍向你了,你却在思考身世,只要是动物都知道,生存是第一的。没有生命,身世何用?
总之,《功夫熊猫2》,烂!和《功夫熊猫》比,有天壤之别。
我想起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打倒你的,只有你自己!熊猫的制作班子,亲自将自己从庙堂拉到泥潭。
听说还要拍《功夫熊猫3》,你们能自拔吗?!我怀疑!
看好莱坞如何打“中国元素”牌 (南桥)
近日,《功夫熊猫2》在美国各大影院上映,很多家长带孩子一起去看。我去看的时候发觉,即便是我们这个小城,上演的场次都很多。该片也在中国同步上映,其中诸多“中国元素”也引起了中国观众极大的兴趣。
片中的“中国元素”,在中国观众和观察者中打翻了五味瓶。有观众为影片中的中国民乐、功夫、四川担担面之类元素叫好,但也有一些人呼吁抵制该片。捧也好,棒打也好,我想大家可能都在反思:从花木兰到熊猫,为什么这些中国的材料,被别人烧成了美味佳肴,反过来又卖给我们赚钱呢?
关键一点,说“文化强势”可能有点模糊,我觉得美国人在价值观上的自信才是秘诀。相对于转型期价值观混乱的中国来说,美国有一个清晰且相对自信的价值观体系支撑,这有助于这类影片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