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抒情文体到议论文体导向的重大进展——从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看命题的历史走向
- 资源简介:
约4990字。
从抒情文体到议论文体导向的重大进展
——从2011年高考作文命题看命题的历史走向
2011年的高考作文题一出来,媒体就热闹了起来 ,一些文化明星不管对作文有没有真正的研究,就发表一些似是而非的言论.如去年于丹的所谓“很当下”,就很外行的,以当下热点命题乃命题之大忌,因为最容易被猜,被套,而且很难不为主流话语所拘,被强迫说谎,或者以片面抒情代替全面分析,在命题专家中,已是常识。可惜的是,如此似是而非的议论一直没有得到彻底澄清,原因并不简单,这背后有一个很僵化的观念在作怪。今年的高考作文题一披露,类似的评说又纷纷出笼。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新京报,居然采取了社论这样庄重的形式,指责今年的高考作文题应离现实太远“与现实相关的命题,更是几近绝迹。”且不说,如此武断的说法绝对经不起推敲,明明关于“中国崛起”“乒乓球囊括冠票”“袁隆平语录”等直接当贴近现实的命题并非个别,至于间接与现实接近的命题,如“期待成长”“仿真苹果”更是不在少数。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杞人之忧呢?原因从作者接下来的一句话中透露出来:“如果学生写出的是装腔作势、毫无诚意的文章,那么责任究竟在命题者,还是学生?”在这样的话语背后隐藏着一种逻辑,贴近感性经验性“现实”,学生就会写出真实文章,水平就高,超越感性直接体验,学生的文章就一定会“毫无诚意”“装腔作势”。这样的逻辑不但是机械唯物论加是狭隘功利论,而且在方法上是幼稚的单因单果的线性思维。事实上,十年前的“诚信”,可谓贴近现实,但是,胡编乱造,图解诚信者比比皆是:如,兄弟二人经商,一不诚信,虽得逞于一时,最后破产;一诚信,虽困窘于一时,乃笑到最后等等。
某些明星论者,断言今年高考作文命题与往年“相似度极高”,有些题目“老得不能再老”,实在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事实上,今年命题,在导向上蕴含着重大进展。这种进展带着某种过渡性,因而比较隐秘,就是对于高考作文研究有素的先生在新浪网上评说,也只感到了某种量的变化。他以全国卷题为例:彩民垫资购买足球彩票,涉及到“诚信”,“和2001年不太一样,当年是一个年轻人过河的故事,以诚信为话题,(今年)涉及的范围比十年前更开阔。”但是,从根本上来说,先生还是看走了眼。今年买彩票的故事,和十年前的诚信问题的寓言,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过河,在诚信、健康、美貌等七个包袱中,必弃其一,诚信与非诚信,绝对对立,不可兼容,是非自明,理想人格已为社会道